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道氏理論(2)

次級趨勢或修正趨勢(the secondary trends or corrections trends)

當主要趨勢發生過度延伸的情況時,股價將產生與主要趨勢反向變動的暫時性折返現象,這便是修正趨勢或是折返趨勢(corrections or reactions),有別於主要趨勢的走向,稱為次級趨勢。次級趨勢的走勢將是以主要趨勢為中心所形成的走勢,在技術分析上常稱為中期折返走勢,就其持續的時間而言,次級趨勢經常維持在數週到數個月之久。
次級趨勢是主要趨勢的折返修正波,其折返的幅度通常在前一段主要趨勢波幅度的1/3~至1/2,但偶爾也會發生2/3甚至100%的折返走勢,尤其在初升段期。而依照艾略特的波浪理論,次級趨勢即為波浪理論中的第二波或第四波修正走勢,或為下降趨勢中的B波。依照並且依照波浪理論,修正波的折返幅度理想上是在38.2%(=1-0.618)的幅度。這個修正波形成的主要原因,
發生次級折返趨勢的主要原因可能為獲利回吐賣壓,亦可能為投資人對第一波中期漲勢的過度樂觀等因素造成的。一般而言,次級折返趨勢都是較難辨識的,也因而較難以預測,有時折返幅度過大時,甚至容易造成一般人誤以為主要趨勢發生改變。掌握次級折返趨勢的特徵,才不至於迷思於折返趨勢中。次級折返趨勢的低點應該要高於前一個折返的低點,以保持波谷間的連線為上升趨勢線。亦有人研究過認為,折返的幅度與主要中期走勢的幅度有關,主要中期走勢較小時,則表示市場信心不夠強,折返走勢的幅度將較大,反之亦然。
中期走勢的表現行為,有助於判斷主要趨勢是否開始反轉。主要趨勢通常是由2.5個中期走勢所構成,當主要趨勢進入第三個主要中期走勢時,則須開始注意主要趨勢是否即將反轉。然而,不是所有的主要趨勢均是由2.5個中期走勢所構成,有可能更多或更少。如此,觀察中期走勢的表現,才能夠幫助我們對反轉作確認。




需注意一點,即次級折返走勢不一定是以股價修正的型態出現,它可能會以橫盤整理來取代拉回,而這種情況便是道氏理論中的盤整(lines)。

(3)小型趨勢(the minor trends)
除了主要趨勢及修正趨勢外,股價亦受到每日的訊息而干擾,造成股價會以主要趨勢或次級趨勢為中心而進行波動。這種每日的小波動即構成短線上的小型趨勢。
小型趨勢屬於短暫性的價格現象,它的主要的成因是由於交易行為所造成的波動,甚至有人認為小型趨勢的波動方向是隨機的,因此不具有隱含意義的走勢。所以在預測上,小型趨勢不具備預測的價值。一般在作投資決策是,小型趨勢是一個可以忽略的走勢。

道氏理論(1)

道氏理論

趨勢理論研究的是整個市場的價格走向趨勢,最早是由道氏(Charles H。 Dow)所提出趨勢的概念,其後繼者William P。Hamilton將之整理及編寫而成為道氏理論。其後經過演進,趨勢線理論及波浪理論逐漸出現,成為技術分析的重要工具。並且許多的指標被創造出來,都是用來對趨勢發生之後加以確認的工具,以及支撐與壓力的技巧是用來判斷趨勢的期間及潛在幅度等。所以趨勢分析是技術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亦為其他分析方法的基石。

趨勢理論建構於二個重要的假設,即是:

1. 價格走勢存在著某種趨勢進行,並且在沒有證據來確認趨勢改變之前,應假定趨勢仍未改變。

2. 趨勢終將週而復始,重複發生。因此觀察過去的趨勢,可以作為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依據。

這二項是趨勢分析能夠進行的重要依據。而觀察過去的歷史資料,可發現價格走勢確實存在著某種重複發生的情況,這些事實,主要是因為人類行為本身便具重複性所致。

就整個價格趨勢來分析,觀察過去的歷史資料,可將整個趨勢的循環分為三種最重要的走勢,分別為主要趨勢、次級趨勢及小型趨勢。這三個趨勢分別包含了三種不同的時間架構,並且循環不已。




(1)主要趨勢(the major trends)

主要趨勢又稱初級趨勢(the primary trends),它是反應股價的長期性上升或下降的走勢。這裏的長期通常是指一年以上的股價趨勢。股價的主要趨勢是最重要的股價走勢,其他的趨勢均以主趨勢為中心作擺動。

當每一波漲勢的高點均高過前波高點時,則多頭或上升的趨勢形成。而當跌勢的低點愈來愈低時,且中間夾著的反彈也愈來愈低是,則主要趨勢便是處於空頭或下降的狀態。

主要趨勢是整個價格走勢的大方向。趨勢觀察自1991年至2000年台灣股票市場的大盤指數走勢,可以看出,這段期間台股指數大約經歷了四次的循環─四個主要上升趨勢以及四個主要下降趨勢(第四個下降趨勢未走完),而每一次的循環時間大約在2~3年左右的水準。而在其間,價格亦夾雜著上下的波動走勢,包含了數個次級趨勢及無數個小型趨勢。



一個主要趨勢通常是由2.5個中期走勢(the intermediate movement)所構成。而一個中期走勢如同一個主要趨勢一樣,具有上升與下降二趨勢,分別稱為主要中期走勢(the primary intermediate movement)及次級折返走勢,為涵蓋的時間較主要趨勢為短的相似走勢。中期走勢又稱為中期循環(Intermediate-term cycle)。

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

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信用交易型式。一般金融消費有信用卡、個人信用貸款等,而股票的信用交易就是指融資與融券。
股票的信用交易簡單的說就是對於想買進股票而資金不足,或想賣出股票而欠缺股票的投資人,由證券公司提供資金或股票予以融通的一種交易方式。

不過信用交易當然還是有許多相關限制,不是任何人想借多少就借多少,例如在開戶年限、交易金額及股票種類等各方面的限制。投資人當然還是最關心到底可以借到多少錢?信用交易必須有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當保證金的成數越高,所借得的款數就越少。政府有時為了促進股市的熱絡,因此會調整融資保證金成數。

融資就是假如你看好某家公司的股票,認為它會上漲,可是卻沒有足夠的錢來投資,於是就向證金公司或券商借錢先把股票買下來,等到股價上漲時再把股票賣出去。買進的股票須寄放在證金公司或券商處,俟賣出時將賣出價款扣除借款、利息和手續費之後,就是你所賺到的錢。

例如:某甲手邊有資金5萬元,購買每股50元的A股票1000股,後來A股票漲到55元,所以某甲可以賺取(55-50)×1000=5000的差價。可是如果某甲是以信用交易的形式,假設保證金成數為五成,那麼某甲用5萬元就可以買到10萬元的股票,也就是相當於A股2000股,後來A股漲到55元時,某甲賺到的錢就會不只原來的5000元而已,而是(55-50)×2000=10000,不過相對來說,如果股價由原來的50元,跌至45元,那麼他所損失的也就不只原來的5000元,而變成多一倍的(55-45)×2000=10000元了。(暫不考慮利息、手續費等)

同樣的道理,融券交易即是你預期某支股票會下跌,於是就趁現在高價時向證金公司或證券商借股票來賣,等到股價下跌了以後,你再用低價把股票買來還給券商,用高賣低買的方式來賺取差價。

例如:假設保證金成數為五成,如果你用5萬元的資金,可以借到相當於10萬元的股票,如果B股票目前每股50元,你可以有2000股,這時你先把借來的股票賣掉,可以有10萬元的所得,等到股價跌到每股45元時,你要還給券商2000股的股票,這時你只要花2000×45 = 90000就可以回補,所以就賺了10萬-9萬=1萬元的價差。

不過要注意的是,利用融資融券的投資方式,風險也相對增加,因為如果行情沒有向你所預期的上漲或下跌,而你又必須在限期內將錢或者是股票還給券商,你就反而必須高買低賣而遭受更大的損失。因此也奉勸各位新手在尚未熟悉股市的變化之前,不要冒然嘗試,以免嚐到斷頭的危險。
另外,融資融券對於股市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利用融資融券投資股票時要多注意融資融券餘額表,一般說來,如果融資餘額增加,代表更多的投資人看好股市的表現,所以借資金來買股票,但如果融資餘額過高,則代表已有許多人手上握有股票,想買的人減少,想賣的人增加,因此上檔賣壓就會變得沉重,如果一旦有人大量殺出持股,這些以融資方式買股票的人一定也會趕快脫手,因此可能造成股價狂跌;相對的,融券餘額的增加代表許多投資人認為股價會下跌,所以借股票來賣,如果融券餘額過高,代表會有更多人需要將股票買回以還給券商,因此造成股價上漲。

信用交易可使資金放大,風險與獲利也相對放大。即使你沒有以融資融券的方式買賣股票,但也別忘了我提醒你的,要觀察融資融券餘額的變化喔!

何時該賣出股票

何時該賣出股票

好不容易選了幾支股票在手上,卻成天戰戰兢兢、風聲鶴唳,股價漲了雖然高興,卻開始擔心過幾天會不會就跌下來了,要不要趕快脫手至少可以小賺一筆?股價下跌了更慘,望著行情表興嘆,如果一直下跌被套牢怎麼辦?

其實許多投資人都是敗在心理因素的影響,斤斤計較股價一時的變化,甚至一聽到任何小道消息,就一窩蜂的跟進跟出,反而遭受損失。
你心中應該要有一把尺,該賣?不該賣?原則是什麼?界線又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
假設你是一個打算長期持有的投資人,我相信你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了這家公司,那麼你肯定的莫過於這家公司的經營績效與發展潛力,所以你要關心的不是短時間股價的起伏,但是如果公司在以下這些方
面有特殊的變化,這時你就要小心了!

一、經營面
(一)公司更換經營團隊
(二)公司出現重大弊端或災害
(三)公司高階經營及重要股東大幅出脫手中持股
(四)公司護盤過深
(五)大股東、董監設定質押過重
(六)公司做太多業外投資活動
(七)公司成長趨緩且股價反應過高,如本益比過高

二、財務面
(一)財務結構惡化,如負債大幅上升

三、股價
(一)人為炒作造成股價漲跌的速度和幅度異常

對於賣出股票的時機,中短期投資人因為看的是技術指標,關心價格的波動,所以有停損點和停利點的觀念-只賺波段的小錢;長期投資人不看技術圖形,只看公司的優劣與產業的榮枯,只在長期基本面轉壞的情況下賣出持股-賺公司長期成長的甜美果實。
高賣低買的理論聽起來是很容易,但要注意的是,你要把已賣出的好股票用原來的價錢追回來可就難了!好的股票往往是抓龜走鱉,賣飛了就追不回來,況且人的心態是想要用比賣的價格還低時買回,但最後看到的往往是股價一路攀升,只有暗地叫罵怨嘆的份了!
國外有一派推崇價值投資法則的投資專家,他們的投資哲學就是找出股票價值被低估、卻不受重視的股票,長期持有,相信有一天股價終究會反映他的實質價值,但他們並不貪戀那種股價會飆新高的股票,這樣的投資哲學倒是在我們時時關心何時應賣出股票、何時可以開始賺錢的心態下,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反向思考的空間。

如何評斷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如何評斷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上一節所述我們可以從每家公司揭露的財務報表看出這家企業的經營能力、獲利能力以及償債能力。不過光是這些資料還是不夠,因為過去歷史性的資料並不見得能夠代表公司未來的表現。我們要衡量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雖然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理論及說法,然而有一些步驟及衡量的標準是你一定要知道的!

產品:
衡量公司的產品是判斷的第一步。先問問自己,這家公司是屬於何種產業類別?相關的產業有哪些?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什麼?有什麼不同於同業的特色?為什麼它值得你投資?如果你連這些問題都答不出來,很顯然你如果不是聽別人的建議,大概就是評直覺投資吧!
如果你可以舉出這家公司產品的獨特性,也許是有形的實質內容,也許是無形的品牌名聲,它就造成了存在的價值。例如:要製造出可樂這種飲料並不難,但要擁有和可口可樂一樣的品牌,就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它就擁有相當的獨特性。

財務狀況:
在上一節中,我們知道一間公司的財務報表可以透露出很多訊息,從損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過去收益及成長的表現,從資產負債表中我們可以觀察出這家公司的經營能力及安全性。
而公司資本額的大小也會影響到這家公司是否容易受到人為操作因素的介入。如果你投資的是中小型股票,這類股票時常是主力、大戶鎖定的目標,股價較易受到消息面的影響,而吸引許多專跑短線的投機客。而如果你投資的是股本雄厚的股票,如台塑、國壽、台積電等,這些股票對消息面的反應就沒有這麼靈敏,股價多呈現穩定而緩慢的趨勢。這些都是我們評斷一支股票是否值得投資時須注意的事項。

盈餘:
對許多投資人而言,每股稅後盈餘的數字是投資人最關心的部分。到底這間公司賺了多少錢?每股可以分配到多少的股利?這是最直接影響到投資人的權益。
不過對一個正在追求高成長的公司而言,是否有很高的盈餘已經不是投資人最關心的議題,尤其無盈餘的網路股更是如此。因為如果他的營收不斷增加下,它寧願將這些賺來的錢拿去繼續投資以求快速成長。例如全球最大的網路書店-亞馬遜書店(amazon.com),它的股票自從1997年5月在美國Nasdaq上市之後,股價迅速的飆漲,但事實上公司成立至今第7年,它還沒有賺過一毛錢,它只要停止投資就可以賺錢,但他選擇繼續投資,而投資人看重的也是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性。
還有一些重要的財務分析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股票是否值得投資:

本益比:
本益比,顧名思義,指的是你所投入的本金和你所回收的利益的比值,如果投資100元可以得到5元的收益,那麼本益比就是100÷5=20,這個數值的意義就是說當本益比越低即代表投資報酬率越高,你用越少的錢投資可以賺到越多的錢當然就越划算囉!
在股票上就是:本益比 =每股股價/每股稅後盈餘
例如:A股票每股20元,最近一年的每股盈餘是1元,則A股票的本益比為20/1=20
通常我們可以直接在報紙的證券版上找到本益比的數字,不過要注意的這是『預估』本益比,即公司以『預估』的每股稅後盈餘來計算出來的值。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用預估的數字呢?這樣有足夠的參考價值嗎?這是因為股價的高低本來就是投資人對公司『未來』獲利的反應,而為了避免公司過於樂觀地高估每股稅後盈餘,我們最好配合公司過去的本益比一併做比較,如果今年的預估本益比比以往低很多,就要注意公司是否有浮報盈餘,也或者是股價大跌所造成的,這些都要注意。
一般而言,本益比在20倍內都還算不錯的股票,但成長較有潛力的產業可容忍較高的本益比,例如台灣的電子類股、通訊股、網路股,投資人仍會持續買進,顯示對這家公司前景看好。

PEG:
一方面我們要評估預估本益比的準確性,一方面我們又想發掘出具成長潛力的股票,所以為了判斷股價的變化和未來成長率是否相符?是否為合理的成長?這項指標稱為「PEG」。
它是用本益比÷預估成長率。
剛才我們提到有些高成長且具潛力的股票,我們可容忍較高的本益比,為什麼呢?例如A股票,雖然目前本益比為40,但我們預估它3年後的每股盈餘成長率為40﹪,所以A股票的PEG =40/40 =1,這樣看來A股票目前的股價是投資人合理的反應。
而如果PEG>1,代表投資人願意付比較高的價格來購買該股票,相反的,如果PEG<1,則表示投資人目前是以較低的價格在購買該股票。就一般情形而言,相同的股票如果你是在較低的PEG時購買,那麼你獲利的機會及空間也相對較大。
一般成長型的股票國外有一些專家的建議是PEG不大於1.5為可接受的範圍,這可作為我們選擇高成長股票的一項參考指標。

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

現在你已經知道怎麼看財務報表了,你可能會很好奇,財務報表真的有這麼大的功效,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經營的優劣嗎?其實這是因為專家們透過財務報表上所揭露出來的數字,加以計算,得出某些數值,幫助我們判斷一間公司營運、獲利等各方面的能力,這些數值我們稱為財務指標。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小小的數字帶給我們什麼大大的發現吧!

財務指標中所用到的一些數值,我們方才在財務報表中已經大致提及它的涵義,這些財務指標是幫助我們評鑑一間公司能力的一項工具,幸運的是我們不用拿來考試,所以你也只要知道它的由來以及所代表的意義即可,其他繁複的計算,當然是交給電腦囉!
我們把財務指標粗略分為幾個方面:成長性指標、競爭性指標、安全性指標

成長性指標
這一類的指標用意在評斷一間公司的盈餘方面是否屬於成長或衰退的階段,這會影響到這間公司發展的潛力,是否具有成長的空間。因此主要是利用同一家公司當年和前一年的營業情形來比較。常用的有:

◆營收成長率
營收成長率=(當年的營業收入-前一年的營業收入)÷前一年的營業收入
我們必須從連續兩年損益表中找到營業收入這個項目,如果連續幾年營收成長率都呈現上漲,就表示公司正在成長的階段,如果成長率停滯,甚至出現負成長,可能公司發展正在走下坡,我們應特別注意。另外,成長率應該要是一種穩定的變化,如果說某家公司的成長率忽上忽下的變化,或是某年忽然呈現很高的成長率,這家公司的營業情形可能不夠穩定,或者是公司急速擴充,都不見得是好現象。所以對於營收成長率的觀察最好不只是單單一個年份。
◆稅前淨利成長率
稅前淨利成長率=(當年稅前淨利-前一年稅前淨利)÷前一年稅前淨利
可以看出公司稅前淨利成長的情況。公司的營收成長高,未必代表稅前淨利成長率也高,因為營業收入的高成長有時可能為了搶市場,因而削價競爭,本身利潤空間並不太。因此稅前淨利成長率更能看出企業經營能力和效率。

現金流量表

This is 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可想而知和現金是脫離不了關係的,為什麼處理現金的情形會影響一間公司的表現呢?這可是有學問的喔!對一家公司而言,現金運作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公司資金操作的成本,因此我們從現金流量表中可以得知公司對於資源分配的良窳。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現金的概念,和我們真正使用的現金還是不太一樣,它的範圍大多了,舉凡公司零用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我們都把它視為現金,而商業本票,國庫券等變現性較高的金融產品,也都會出現在現金流量表的範疇中。

現金流量表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營業活動淨現金流量,投資活動淨現金流量,理財活動淨現金流量。

營業活動淨現金流量
就是指和營業活動相關的各種現金往來。比較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的增減。我們要知道營業活動的現金變化,可以看最後一項:營業活動的淨現金流入(流出),若為正數表示流入,若為負數或出現括號,表示流出。

投資活動淨現金流量
即公司支應固定資產及股票投資買賣的現金流入或流出。你可以從最後一項的淨現金流入或流出看出運用在投資活動上的資金是增加或減少。

理財活動淨現金流量
包括公司現金增資及增加或償還銀行借款等的現金活動。

資產負債表

This is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包含了三個部分: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而『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是這張報表成立的先決條件,等式左右邊的數字必須相等,否則就表示帳目算錯啦!

資產
究竟資產包含哪些項目呢?如果你把公司想成一個個人,資產就像是你個人所擁有的現金、銀行存款、汽車、房屋等,不過公司的資產種類往往分得更細,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及其他資產。

(1)流動資產
包括現金以及各種一年內可以轉換為現金的資產。
(2)固定資產
不容易轉換為現金的資產,包括有形及無形的資產,有形資產例如土地、機器設備等,都不可能馬上轉為現金,故稱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就是一些沒有實體的資產,例如著作權、專利權等。要注意的是,固定資產中的土地,有時因變更用途,有時因時間而增值,可能會為公司造成龐大的利益,造成股票的上漲。
(3)長期投資
指投資時間在一年以上。例如購買有價證券、投資關係企業等。
(4)其他資產
其他資產例如開辦費、研究發展費等。

負債
公司負債的概念和我們一般人的負債有一些不同,除了我們所熟知借錢會產生負債之外,還包括了如果別人提早支付款項給我們,也列入公司的負債,例如客戶預付的月費、保證金等,另外還有我們應該支付給他人的錢,例如公司已經開出去但還沒有兌現的支票。而根據支付現金時間得長短,我們還可以細分為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及其他負債。

(1)流動負債
泛指一年內即將償還的債務。流動負債會影響到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這兩項財務指標,從中可以看出公司的調動資金的靈活度,相當值得我們注意。
(2)長期負債
償還期限超過一年的負債。例如向銀行的長期借款或發行公司債等。
(3)其他負債
無法列入流動負債也不算長期負債的,就把他們總歸為其他負債。

股東權益
這個名詞聽起來似乎比較陌生,其實股東權益就是資產總額減去負債總額所得出的結果。它包括了公司歷年來的股本、保留在公司中未分配的盈餘,稱為公積、累計盈餘、以及本期損益。因此股東權益的金額越高,公司當然也就越有價值。
(1)股本
就是公司自創立以來,股東繳付的總股本。有時公司又營運上的需求,又再度募集資金,稱為增資,股本也包含了增資的部分。
(2)公積
保留在公司內,尚未分配的盈餘。主要有資本公積、法定公積及特別盈餘公積。資本公積是為非營業活動所帶來的收入(記得我們在損益表中有學到營業活動及營業外活動嗎?非營業活動就是除了這些項目之外)。法定公積則是法律規定所必須保留的盈餘,依公司法規定,企業必須每年在本期淨利中保留10﹪為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則是有些公司章程中規定所必須保留的公積。
(3)累積盈餘或虧損
相信你從字面上就可以猜到他的意義。沒錯,就是公司自成立以來盈餘或虧損累積的結果。累積盈餘愈多,代表公司過去賺的錢也就越多。
(4)本期損益
這個數字在損益表中出現過喔!就是損益表上的本期淨利(或淨損)。公司越賺錢,本期損益就越高,當然股東權益也就越多囉。

損益表

This is 損益表



營業收入

-營業成本
營業毛利

-營業費用
(損失)營業利益

+營業外收支
稅前淨利

-所得稅
本期稅後淨利

(每股盈餘)

上面就是損益表的基本架構。一般說來投資者最關心的就是最後一項結果:本期稅後淨利。如果結果是正數,就代表這家公司在這段期間內是賺錢的;如果是負的,就代表是賠錢的。(ps.有時是以括號來代表負數。)另外,如果是是上市公司,還會列出每股盈餘,每股盈餘=本期淨利÷發行股數,數字越高也就表示股東能賺到越多錢,正可以清楚的了解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
如果你拿到一份損益表,首先,先深呼吸,不要緊張,接著拿出你的老花眼鏡,把上面這些項目都找到,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讀啦!

營業收入
就是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賣出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收入。營業收入越高,表示公司生意越好。

營業收入
就是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賣出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收入。營業收入越高,表示公司生意越好。

營業成本
當公司生產製造產品時所產生的費用,例如購買原物料、包裝、運送等,都屬於營業成本。

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如果公司想要賺錢,營業成本的控制,以至於影響到營業毛利的高低就顯得極為重要。

營業費用
你可能會問:營業費用和營業成本有什麼不同?
營業費用指的是公司營運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費用,例如員工薪資、租金等;而營業成本則是製造產品時直接發生的生產成本。因此營業成本又稱為「直接成本」,營業費用又稱「間接成本」。

營業利益(損失)
營業利益=營業毛利-營業費用
如果是正數,就是營業利益,反之,則為營業損失。


營業外收支
乃營業外收入及營業外支出相減的結果。所謂『營業外』就是指公司的營業項目以外的活動。例如:利息的收入或支出、投資收益或損失。
營業外收入或損失過高,往往值得我們特別留意。有一些公司營業利益低或出現虧損,但卻有不錯的營業外收益,像這樣的公司,可能是本業不佳的夕陽產業或想製造出公司賺錢的假象的公司,投資者不可不慎。

稅前淨利
稅前淨利=營業利益+營業外收益(損失)
可以看出一家公司在繳稅前是否有賺錢。

所得稅
例如:營利事業所得稅、房屋稅、地價稅等。

本期稅後淨利
這段期間內公司所有收入扣除所有費用的最終結果,可以直接看出公司賺錢或賠錢,也是一般投資者最關心的部分。

每股盈餘
上市公司的損益表中會出現每股盈餘。如果數字越高,代表公司獲利能力越高

如何閱讀財務報表

如何閱讀財務報表

一、為何要閱讀財務報表

「天哪!我祇不過想買買股票、沾一下賺錢的邊,掛在螢幕上的股票有幾百支,那一支才可以讓我有機會?」「什麼叫做操盤高手,電視上每位老師都說自己預測準確,我要相信誰?」「現在買股票,人家說的每年分現金跟股票,我可以分到嗎?我可以分到多少?」這是不是你極想知道的消息。「要靠誰才能取得這些消息呢?」「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祇要你能夠看得懂公司所提供的基本資料 -- 財務報表,這些就不再是問題了。
財務報表就相當於公司的外衣,外衣的美醜好壞雖然並不一定與內涵相符,但卻是第一眼印象。財務報表是公司營運狀況及經營結果的產物,公司以往的表現可以在財務報表上明確表達,要了解一家公司的體質是否良好,閱讀財務報表是直接且迅速的方法。

二、什麼是財務報表

你曾經聽過或看到過報章雜誌或電視節目上權威人士的分析,覺得佩服不已,卻往往在僅要關頭出現「如需要更進一步的詳細資料,請電洽....」,在你還沒有賺到錢卻要花一筆錢先買「可能不是你百分之百都要的東西」,而讓你心生卻步。
你知道所謂聰明的投資人並不是每天聽消息搶進殺出,而是利用財務報表進行基本分析,以逸代勞,因為他們懂得「從資產負債表看出公司的實力是否雄厚,經得起研究發展的潛龍期;從損益表看出公司是不是賺錢,正處於飛龍期;從現金流量表看出公司的經營者是不是對未來加以投資,求新求變,處於亢龍期」,抓著金雞,等生金雞蛋。

究竟什麼是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包含了什麼呢?
財務報表包含了四個部分:

(一)損益表
(二)資產負債表
(三)現金流量表
(四)股東權益變動表

雖然每份報表都是一大堆數字及文字所組成,但你只要能捉住每份報表的重點及你所需關心的部分,事實上財務報表並沒有你想像中困難。我們可以先從名詞上來理解每份報表的意義:

首先是損益表。損,就是賠錢,益,就是賺錢,所以損益表要看什麼呢?很簡單嘛,就是公司在一段期間內賺錢或賠錢的報表。而你要知道公司賺不賺錢,一定會看看他生意如何?成本多少?花了多少費用?繳了多少稅?最後得出這家公司在某段時間內的淨利。這就是損益表的主要架構。這樣的概念即使沒學過會計相關常識的你,也很容易理解不是嗎? 損益表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資產負債表。顧名思義,就是公司在特定時點其資產和負債情形的報表,你可以從中得知公司財產的多少以及公司目前資金運作的情形、債務的狀況。資產負債表包含了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三個部分。 資產負債表

何謂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表現的就是公司在一段期間內現金活動的情形,許多企業發生週轉不靈,不見得是因為公司的財力不足,往往是因為現金流量的管理不當。 現金流量表

如何分散投資風險

如何分散投資風險

在了解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之後,讓我們來看看何謂投資組合?

以我們個人而言,個人所擁有的資產可能包括:你的壽險保單、銀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動產、股票、基金等,如何將我們的資產作一個有效的分配,這就是我們的資產組合。根據投資報酬率與風險的高低,你應該將個人的資產作一個妥善的分配。

再更進一步才是進入我們的投資組合,個人的年紀、收入、目標及個性等都會影響到建立投資組合時的選擇。
年紀: 如果你是個年少有為的青年,尤其當你還未婚而且也沒有小孩時,你能夠承擔的風險就比較高,所以有本錢可以選投資風險較高,報酬率也較高的投資工具,可將投資的比例相對的提高,如股票。不過要注意的是,要投資高風險的金融商品時最好是使用閒錢,否則你投資的壓力過大,往往會影響你判斷的機會。而隨著年紀的增加,步入中年以後則不宜將錢過度投入高風險的投資中,以免影響將來的生活。
財力: 若將你的存款扣除日常基本開銷之後,手邊至少還要留有三至五個月的閒錢,而這些閒錢是可以隨時變化成現金的,如銀行存款。這樣即使你的投資遭逢損失也不至於影響你基本的生活或必須舉債度日,也有本錢可以度過套牢的難關。
目標: 我們可以將投資目標分為短、中、長期的投資,你必須先自己想一想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投資如何幫助你完成這方面的目標?越是近期須完成的目標你越沒有本錢拿去「賭」,所以投資的風險也不能太高。

一、 短期目標: 大約3-5年內想達到的目標,例如存夠結婚基金、存到出國留學的費用。
二、 中期目標: 大約5-10年內想達到的目標,例如房子頭期款、創業金。
三、 長期目標: 大約10年以上想達到的目標,例如兒女教育基金,退休基金。

不過要注意的是,短期的目標往往不太可能幾個月或一年半載就完全符合你的期望,沒有一個投資工具可以保證獲利。你越是把投資的時間拉長,獲利的機會就越大
個性:每個人風險忍耐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如果叫一個比較小心謹慎,容易緊張的人去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那麼他也許終日惶惶不安,擔心他的錢不知道會不會回本,那這樣的投資也未免太辛苦了!所以人家說投資不只要有投資IQ,更不能忽略投資EQ!(加入風險忍受度的測驗)
綜合以上的各種考量,我們才能選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如果我們來觀察一個人生的階段與投資的關係:

年齡
工作、財富及經濟壓力
投資計畫
30歲以前
在體能、心累積工作經驗,為將來預作準備,還沒成家,家庭負擔相對較輕。
不妨廣泛地接觸各種金融商品以累積投資的經驗與知識。因為這時的你不用害怕跌倒,所以給你的建議是固定收益不低於10﹪,在股票方面則可將大部分投資在成長型股票上。
30-40歲
事業上衝刺,此時薪水、待遇、職位會大幅提昇,是累積財富最快的時候,但相對房貸、子女養育金的壓力亦大。
這時的你雖然賺的多,但相對的家庭開銷也較大,你應規劃自己可支配的額度,訂定短中長期計劃,將資產做分配。建議你成長型的股票可佔六、七成,固定收益的投資則不低於30﹪。
40-50歲
態上已相對保守許多,已開始為將來退休預作準備,房貸減輕、小孩漸長,已累積的財富達到人生的高峰。
雖然累積的財富到達最高峰,但已必須為將來做準備,所以建議你成長型與穩定績優型的股票各佔一半,固定收益的投資不低於50﹪,能夠兼顧獲利與安全性。
50歲以後
已完全或半完全從職場上退休,此時希望身心健康,不為金錢煩惱,希望能安度退休後的生活。
這時你所投資的股票應以穩定的績優股為主,甚至在固定收益方面應不低於70﹪,才能夠高枕無憂。

建立投資組合的目的就是為了分散風險,這包括了:

一、
二、
三、 投資工具的分散
產業別的分散
投資地區的分散

當我們在做投資組合時,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分散投資的風險,例如你買的股票可以涵蓋目前當紅的電子股以及傳統產業,如水泥業、機電業、食品業,以達到產業別分散的效果。又如你選擇的基金的投資標的物,除了投資股票之外,也可以投資比較收益穩健的債券,這樣才有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但投資組合也不是越多越好喔!根據每個人情況不同,很難說出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數字。一般而言,法人投資機構因為有專業人士觀察股市的動態,而且資金龐大,為了有效的分散風險,選股至少會在30家股票以上。而對個人的投資者而言,在將某支股票加入你的投資組合之前,你對這支股票一定先有足夠的了解及掌握,否則光為了分散風險而分散也是沒用的。

投資股票有何風險

投資股票有何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投資時的至理名言!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股市也一樣,雖然我們可以從各方面的指標去研判一間公司營運的狀況,是否值得投資,但我們在投資時仍要有分散風險的認知。
分散風險最實際的作法即建立投資組合,至於投資股票時會遇到哪些風險呢?

一、價格風險:
包含了損失股利及股價下跌的風險。如果你投資的公司營運不佳,你可能分配不到股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同時也損失了向銀行收取利息的機會,這就是損失股利的風險。而股價下跌的風險就是你所購買的股票,因為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股價下跌(記得嗎?我們在股票價格如何決定中有提到喔!),而你又必須在此時將股票賣出,那就會損失股票差價,非但沒賺到錢,反而還虧了呢!

二、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的風險指的就是它的變現速度,再白話一點就是把資產(房子、車子、股票、定存...等,都是你的資產喔!)換成白花花的鈔票的速度。我們來看看各種投資工具的變現速度的快慢:


資產項目變現速度
活存
隨時
定存
外匯存款
基金2~3天
股票
未上市股票
標會
房地產2週~2月

就像我們常會看到廣告「屋主出國,急售!」,股票並非你想脫手就能馬上脫手,雖然股票的變現速度要比房地產快多了,但仍有變現的風險,因為在以下的情形下,你可能想換回錢也換不到:股市交易的模式並非你每次下單都能成交,不能成交的原因包括了

(一)沒有人願意買這家公司的股票或者是

(二)沒有人願意以你出的價格購買

上述(二)的情形在大崩盤時最有可能發生,或是當日成交量很低,那麼你即使下單也可能賣不掉,這時就會有無法變現的風險。

三、交易風險:

指的是券商倒閉或營業員捲款潛逃的風險,這些都會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慶幸的是台灣券商倒閉的風險性比起美國要低多了,不過投資人還是要慎選證券商及營業員,以免戶頭被不肖的業者盜用,惹上一身的麻煩。

如何看出股市表現

如何看出股市表現

在股市的一陣腥風血雨之後,我們發現有的股票高掛漲停板,有的卻是一路跌停。到底什麼是漲停?什麼是跌停?今日股市大漲xx點又是如何決定的?我們教你在進場廝殺前先學會這些基本名詞。

在台灣,股市星期一至五早上9:00準時開張,也就是開盤,每天開盤後的第一筆成交的價格就是當日的開盤價。同樣的,股市的收盤時間是中午13:30,收盤以前的最後一筆成交的價格就是收盤價。其中每一筆欲買進
的價格和欲賣出的價格相同,經電腦撮合而成的價格就是成交價。

即使你沒買過股票,你一定也看過股價『+』『-』的符號,這代表的是股價最近一次的成交量和前一日收盤價的比較,『+』表示漲,『-』表示跌。台灣股市對於股票價格漲跌幅的限制為前一日收盤價格的7﹪。假設A股票一月五日的收盤價為100元,則一月六日開盤之後A股票頂多只能漲到(100+100×7﹪=)107元,也頂多只能跌到(100-100×7﹪=)93元,如果當日A股票漲到107元就叫做漲停板,如果跌到93元就叫做跌停板。

那麼我們聽到的「今日股市漲xx點」或「今日股市跌xx點」,所謂股市的漲跌,通常指的是『大盤』的漲跌,也就是『加權股價指數的漲跌』,讓投資人對當日整體股票市場的表現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

加權股價指數是將每種上市股票的當天收盤價×上市的總股數,計算出當天的市價總值,然後再除以基期(民國五十五年)的市價總值。簡單的說,
加權指數=(本日市價總值÷基準市價總值)×100
所以它代表的是整體股市當日的概況,當大盤指數下跌,指的是許多股票股價的下跌,並不代表全部的股票都下跌,所以我們除了要關心大盤的漲跌外,更要關心自己所投資的股票價格的漲跌。

股票交易方法

股票交易方法

看到這相信你對於下海買賣股票這檔子事也算小有決心,只是還沒真的嘗試過,別擔心,凡事總有第一次嘛!在買進第一張股票之前你得先開戶。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然而關於開戶為進場做準備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難。首先,我們先挑選一家牌子好、信用佳的券商,再挑一個看了甲意的營業員,記得帶身分證、印章,of course,還有money(至少100元),就可以到證券公司的櫃檯填寫開戶文件了。另外,證券公司會要你在指定的銀行有個戶頭,方便將來股票買賣的轉帳用,如果你沒有指定銀行的戶頭,就得再到銀行開戶。完成之後,你就可以領到證券存摺及開戶卡了!

證券存摺就是集保存摺,也就是一個專門替你保管股票的帳戶,目前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透過集中保管帳戶來交易股票,所以很抱歉,你不能每天拿著你的股票出來欣賞了!不過這樣也免除你親自去領取股票、或忘了辦理交割、過戶,甚至股票被竊的困擾了。就像一般的銀行存摺一樣,你想知道你的股票交易情形,只要到證券商那兒去刷簿子,明細就會列印在你的證券存摺上。

完成開戶程序之後,終於可以正式開始買賣股票!不過千萬別衝動,聽了什麼「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的鼓舞,真的閉起眼睛亂買一通。在這裡我們提供你買賣股票的制式基本動作分解:

基本動作一:委託下單

你可以利用

一、電話下單
二、親自下單
三、網路下單

當然囉!最方便的還是網路下單,特別要推薦的是,凱基證券全球快e網已提供全方位的網路下單服務,而且在手續費方面更是比傳統人工下單優惠,不僅省錢,而且更快速,真的很方便哦!
不過無論那一種方式,你都必須提供

一、開戶帳號
二、股票名稱
三、數量
四、價格

一『張』股票是1000『股』,除了零股的買賣之外,買賣股票須以仟股為單位。買賣的價格亦有兩種:有指定價格才買進或賣出的方式叫做限價委託;沒有指定價格的方式叫做市價委託。之後成交的過程就像我們先前在股市如何運作中提到,得看你提出的價格,透過證交所的電腦撮合,再向證券商回報成交的訊息。

基本動作二:交割與過戶

一般來說,因為你已經在開戶時簽立「免交割同意書」及「集保轉帳同意書」,所以券商會全程代為處理交割、過戶等流程,你只要確定你的戶頭中是否有足夠的錢可以扣款就好了。

基本動作三:扣款或收到賣款

在你進行交易後的第三天,如果你是買進股票,證券商會自動從戶頭中扣款;如果你是賣出股票,這一天你也會收到賣出價款。你只須在證券公司寄給你的對帳單中核對一下是否和你當初委託下單的資料一樣。
這些簡單的流程其實我們要操的心並不大,重要的是到底買賣股價時費用應如何計算?

平常我們所看到的成交價指的是這支股票一 「股」 的價格,所以如果你是買進股票,則你要付的股款就是成交價×你買進的股數,另外還有這些股款的0.1425﹪是要付給營業員的手續費,不過這個手續費的高低是授權給券商自由決定,只是不得超過0.1425﹪的上限。在這裡我們將手續費假設為原先的0.1425﹪,你可以依實際情形計算。在這樣的計算方式下,你總共要支付的費用有:
買進應繳的費用=成交價×股數+股款×0.1425﹪
如果你要賣出股票,則你會收到的股款就是成交價×你賣出的股數,但是另外還要支付股款的0.1425﹪給營業員當手續費,以及繳交證券交易稅--股款的0.3﹪,這些都會從你應收到的成交金額中扣除,所以你實際收到的金額應為:
賣出的應收到的費用=成交價×股數-股款×0.1425﹪-股款×0.3﹪
例如:阿良買進台積電三張,成交價為150 元,手續費為0.1425﹪
則阿良須支付的價款為:

股款150×1000×3=450000(1股150元,3張=3000股)
手續費450000×0.1425﹪=641.25
總計450000+641.25=450641.25

阿良賣出台積電兩張,成交價為 150 元,手續費為0.1425﹪
則阿良可獲得的價款為:

股款150×1000×2=300000(1股150元,2張=2000股)
手續費300000×0.1425﹪=427.5
證交稅300000×0.3﹪=900
總計300000─427.5─900=298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