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指數期貨套利(2)

在進行期貨與現貨正價差的套利過程中,有一些可以增進交易績效的小技巧列舉如下:

1. 若套利期間電子期貨出現大幅逆價差,套利者可考慮將現貨端之電子部位賣出,並買進等額之電子期貨,如此可以增加獲利空間,當然,相同的技巧亦可應用在金融期貨,不過一旦如此做,整體部位能夠獲利出場的機會可能因此減少,得失必須由套利者自行拿捏。

2. 有時遠月與近月期約會存在不合理的價差(合理的差距來源主要為資金成本),當遠月相對於近月高估時,套利者可進行換月操作的動作,回補近月並且放空遠月,以擴大套利空間。

3. 雖然套利期間通常以近月期約到期日計算,但投資人應隨時把握價差縮小、甚至出現逆價差的平倉機會,以節省資金成本,並使資金效益最大化。

4. 進場套利時,可適度依個人經驗判斷,逢震盪低點掛單買進股票,並在震盪相對高點放空期貨,一方面可增加獲利空間,同時亦有助於降低衝擊成本。

除了上述技巧外,投資人在套利過程中,有些事項必須特別注意,以防進出場時手忙腳亂,甚至徒勞無功:
1. 為降低套利時不必要的風險,所挑選的股票組合,原則上以能緊密跟隨大盤起伏者佳,一般而言,組合的成份股種類越多、權重越逼近指數的實際情況,則beta值越穩定且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越小,套利績效表現將會較穩定。

2. 套利期間將面臨參與個股除權的情況時,需考量未來零股賣出時之潛在損益,是否足以侵蝕掉套利空間,如果是,可考慮在套利結束的同時融券放空適量的股票。

3. 進場前如遇組合中個股有漲停者,應考慮是否有相關性高之替代股票,或者選擇暫時不進場,以避免承受過高的追蹤誤差風險。

4. 儘量避免到期結算,以防現貨部位遇到結算日當天跌停鎖住,無法出脫的流動性風險。

5. 目前多數券商的網路下單系統都會提供批次組合單的功能,一般散戶如要套利可透過此方式買賣現貨端的股票組合。

指數期貨套利(1)

期貨除了具備避險的功能外,還可以增加利用期貨與現貨市場的時差,而執行套利:

期貨與現貨指數

當期貨價格大於現貨指數(正價差)達某一程度時,投資人可以買進足以模擬大盤的股票組合,同時放空約當金額之期貨合約口數,等待價差縮小甚至出現逆價差時反向賣出現貨並回補期貨。
另外,如果投資人擁有信用交易資格,當期貨價格小於現貨指數(逆價差)達某一程度時,投資人亦可以放空足以模擬大盤的股票組合,同時買進約當金額之期貨合約口數,等待價差縮小甚至出現正價差時反向回補現貨並平倉期貨部位,不過平盤以下不得放空的規定,可能讓此交易策略顯得滯礙難行。

遠月與近月期約

理論上,遠月與近月期約存在之合理價差約為期間資金成本,因此,當遠月期約相較於近月期約高估時,可以採取買進近月放空遠月的策略;當遠月期約相較於近月期約低估且幅度夠大時則採取相反的動作。

然而,不同於期貨與現貨間之套利,遠月與近月期約價格並不必然在近月期約到期時會維持在合理價差之內,有時在人為因素干預下,甚至會出現近月期約在最後交易日仍大幅正價差,但遠月期約卻因為市場對未來悲觀而呈現小幅逆價差的情況,因此,嚴格說來稱不上套利,特別是在人為干擾過多,市場效率無從發揮的非常態時期。

進行套利的適當時機為期貨與現貨指數存在大幅正價差時,但究竟多大的價差才值得進場套利呢?以現貨指數5000點,月資金成本0.7%為例,是不是正價差高於35點就可以套利了呢?當然不是,因為還沒考慮到交易稅和手續費,股票部份兩者的費用分別為千分之三和千分之1.425(來回共約當29.25點),期貨端單筆則分別約為500元及萬分之2.5(來回共約當7.5點),共計36.75點。

除此之外,實戰經驗豐富的投資人一定會立刻想到,通常看到的價格不必然能夠成交的到,此即所謂的衝擊成本,假設股票端先買後賣來回抓20點的成本,期貨端習慣以次佳賣價與次佳買價的差距作為衝擊成本之計算依據,假設為10點,則累計前述包括資金成本、交易費用、及衝擊成本,期貨價格至少得5100點以上投資人才開始有利可套。

指數期貨之合約規格

國內衍生性金融商品種類開放腳步逐年加快,讓投資人可在不同的盤勢情境下,有效透過各種投資工具,如加權、電子、金融指數期貨,可轉換公司債,可轉債之換股權利證書,以及即將開放的台指選擇權和迷你台指期貨,甚至茂矽曾經發行過的指數連動型債券,利用它們各自獨立的產品特性,在不同的盤勢中做投資、避險、甚或套利的使用。而這些商品都具有進可攻、退有守的策略運用特性。

台指期貨合約內容

1. 合約內容:

(1) 存在契約:連續兩個近月及三個季月,以2001年12月為例,目前存在的台指期貨契約分別為本年度的12月、1月,以及2002年的3月、6月、及9月五種,不過通常遠月份期約(如2002年9月)的成交量遠較近月份期約為低(如2001年12月),流動性是進行投資時最主要的考量。

(2)最後交易日: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三。

(3)到期日:最後交易日的隔一營業日( T + 2日)。

(4)結算價格:到期日當天的開盤指數(採特別報價,即15分鐘內未成交者以開盤參考價計算指數)。

(5)合約價值:每點200元,以5,200點計算,每口期約價值為一百零四萬元。

(6)原始及維持保證金:目前台指期約的原始及維持保證金分別為14及11萬元。原始保證金是買賣期約最低的投入資金限制,而當投資虧損導致保證金餘額低於維持保證金時,投資人必須補足至原始保證金的水準,否則將被斷頭出場。舉例來說,假設某君於期貨戶頭存入14萬元,並在5,200點買進一口12月期約,當該期約隨著現貨指數跌到5,000點時,由於虧損達四萬元(合約價值每點200元),10萬元餘額已低於維持保證金的要求,因此該君必須再存入4萬元以上,以免被強制停損出場。

(7)交易時間:目前為9:00至12:15,比現貨多出15分鐘的交易時間主要是提供投資人在建立完股票部位後,仍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決定是否要透過期貨進行避險。

另外,電子和金融指數期貨的合約價值分別為每點4千和1千元,原始保證金分別為16萬和9萬,維持保證金則分別為13萬和7萬,至於其他合約規格和上述台指期約相同。
在投資指數期貨時,如果不是因為避險或套利的目的進場者,而是只做單邊的買賣時,應非常留意其槓桿倍數效果,以14萬元投資價值百餘萬的台指期約而言,槓桿倍數達7倍之多,善設停損點成為進場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切忌硬拗,否則有可能贏十次不夠賠一次。對於善用期貨的法人來說,其實避險才是進出期貨的主要動機,當然也不排除部份法人或自然人可能做些套利或其他交易策略,因此,在下一次內容當中筆者將針對期貨的避險功能進行剖析。

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3)

在進行期貨避險時,除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 2 )中所提及的事項外,還有諸多事項需要特別注意,詳述如下:

平倉時機

對於保守的投資人,只要短期趨勢未見明朗抑或下跌趨勢仍未結束,都應有犧牲該期間可能的獲利,並死抱著期貨避險部位的打算,至於較積極的避險者,最有利的期貨回補時機,當然是盤勢翻空為多的轉折點,不過以常人來做的判斷,可能沒辦法這麼精準,較可行的方式是,在進場避險的同時,便設定底部可能的區間,一旦達到預期的避險效果,就無需眷戀,隨時準備獲利出場,當然較有利的平倉價位,是期貨價格與現貨指數發生逆價差(即期貨價格小於現貨指數)的時候。

換月操作(Roll over)

期貨合約是的到期日為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此一設計有可能嚴重影響到避險策略及效果,不過投資人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市場上永遠有三個連續近月的期約可供應用,只是通常最近月份的期約流動性較好。另外,當避險者的避險期間跨越近月期約的到期日時,可以透過回補近月放空遠月的方式維持避險部位,然而,做此動作有一因素需要考量,即遠月與近月合約應有之合理價差。

一般而言,資金成本(carrying costs)是遠月期約應該高於近月期約的主要差距來源,假設目前近月期約價格為5000點,而某投資人單月利息成本0.7%,則合理之遠月期約價格應為5035點(= 5000 * (1+0.7%)),因此,如果投資人想延續避險策略,買回近月持續放空遠月期約,就需留意兩期約價格之合理差距,以免徒增避險成本。

保證金追繳(Margin call)

有時候投資人可能會在放空後遇到指數短期仍舊上漲的情況,果真如此,投資人必須考慮認錯停損,或認為僅是短期現象毋須在意,如果是後者,投資人將面臨須將保險金補足至原始保證金以上,對於流動現金有限的人而言,此一交易機制很容易造成困擾,不得不慎。

不穩定的beta值

通常,beta值很可能隨個股或指數基本面或結構性的改變而產生劇烈變化,再者,以過去的股價資料計算而得的beta值,不見得能完全反應未來避險期間真實的beta值,此些因素皆會影響避險效果,對於想要百分之百避險的投資人而言,隨時檢視手中股票組合的beta值並適度調整避險部位,會是較為安全的作法。

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

股票組合與現貨指數的追蹤誤差,可以經由某一抽樣期間兩者的報酬率差距作為判斷依據,假設某投資人其股票組合在避險期間的報酬率是下跌5%,而現貨指數及期貨同步下跌7%,則投資人將因持股表現相對強勢,而在避險過程中多賺了2%的追蹤誤差,由此看來,追蹤誤差不一定對投資人不利,它很有可能反倒是一個好處。事實上,在進行股票組合與指數報酬率回歸分析時,除了可以得到beta值之外,常數項即為追蹤誤差,而且如果該常數值為正數,代表該期間股票組合的表現優於大盤。

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2)

在進行期貨避險時,有幾個主要的步驟,包括:

(1) 檢視股票部位

進行期貨避險時的第一步驟,首推先瞭解股票組合的特性,在組合的特性分析當中,除了要計算避險當時的現貨市值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統計學的回歸分析,設算現貨組合與避險標的期貨(可能是台指期貨、電指期貨、甚而金融期貨)之報酬率變動幅度關係,即上週介紹過定義的b值(唸成beta或貝他)。如果投資人手中持股絕大多數是電子股的話,可考慮直接透過電指期貨進行beta值計算及避險動作,但對於其他平均擁有各產業股票的投資人而言,台指期貨應該會是較佳的選擇。

(2) 計算避險口數 

適當的避險口數,以百分之百避險目的設算,約當為(現貨組合總值 * beta值 / 單口期貨合約價值)。以2,000萬元的股票市值,假設該現貨組合之beta值為1.2,而目前12月台指期約交易價格為5000點,換言之,單口期貨合約價值100萬元(台指期貨合約規格為每點200元),依照前述公式計算,該投資人欲百分之百避險的期貨口數應為放空24口。此避險原理簡述如下:以目前該投資人持有之部位包括2,000萬元的股票及2,400萬元的期貨空頭部位,假設大盤隔日下跌5%,現貨端將虧損120萬元(=20,000,000 * -5% * 1.2),另一方面,期貨端將獲利達120萬元(=24,000,000 * 5%),整體來看,所有部位的損益剛好為零,此即為百分之百避險的結果。
當然,如果投資人對避險當時的盤勢有獨特的看法,可以採取加空或少空的策略,例如判斷短期大盤破底機率頗高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放空25口甚至30口期約,不過一旦投資人做此動作,就更須提防大盤未如預期跌破前波低點反而觸底反彈時,應該採取的停損策略了。

(3) 進場避險時機

期貨商品的主要遊戲規則之一,就是期貨到期時將以現貨指數作為結算價格,亦即期貨與現貨價格最後會相等,儘管如此,期貨合約在其存續期間,價格的高低漲跌主要仍是反應市場多空力量的均衡點,不見得與現貨指數亦步亦趨,當市場看多力道佔優勢,期貨價格將高於現貨指數,此即謂正價差,反之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指數時,稱為逆價差。以避險者、或看空者的角度而言,在正價差發生時進場放空期貨是較好的時機,假設一極端情況,進場避險與到期時現貨指數與組合的價位皆沒有改變,則放空期貨避險的投資人將可以賺到正價差縮減為零的好處。

(4) 動態調節部位

有兩個主要的原因讓動態調節避險部位變成必須,其一是投資人想要改變百分之百避險的策略,例如認為下檔幅度有限,因而提早回補部份甚至全部期貨空頭部位;其二則是現貨組合市值已改變,造成如果投資人想維持百分之百避險的策略,必須微幅調節期貨放空口數。

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1)

期貨是一份『期約未來一定會實現』的契約,因此它先天上就具備提供現貨市場避險的重要功能,正常操作時,廠商可以透過期貨,減少因外匯變動、市場供需、戰爭等不穩定因素所造成的損失,甚至因而獲利。

假設尚萬點先生手中擁有多達20支以上的股票,當他預期短線大盤很有可能大幅度修正時,儘管長線仍舊看好,但在現貨市場中,他只能選擇以下的操作方法:

(1) 少做少錯,只要挨得過未來仍舊有相當的獲利空間,反正是長期資金。

(2) 減少股票市場的資金配置,上升趨勢不幸扭轉時甚至不排除出清持股。
指數期貨在此時可以提供第三個較為穩健的避險方式:

(3) 調動部份資金透過期貨市場放空適量期貨合約,先避避鋒頭,確定上升趨勢不變再回補空頭部位。(即購買指數將會下跌的契約。假設購買標的是台指期貨,而放空時的加權指數是5,200點,而尚萬典購買的契約為加權指數5,150點。若加權指數下跌至5,150點,尚萬典將因指數期貨契約關係而獲利10,000元;若加權指數上升至5,300點,則需要加補20,000元,也就是回補)

三種策略的風險
策略(1)
在遇到趨勢反轉時,風險性相當高,不但會侵蝕獲利,景氣下滑得快時還可能會血本無歸。
策略(2)
投資人可能賣錯再反手追股票,而且在一賣一買間,以一千萬元的現貨部位來說,即使買賣在同一價格,也已損失了近六萬元的手續費及交易稅;加上20支股票如果不是透過網路以組合方式下單,很可能營業員鍵完所有委託單時,價位已經跑得老遠,因此代價也相當大。
策略(3)
以單邊手續費及交易稅分別為600元及合約價值的萬分之2.5計算,來回一趟放空並於稍後回補價值一千萬元的期貨合約,所需費用不過6,200元,而且執行下單方便迅速。

由此看來,策略(3)似乎是既安全又划算的方案。只可惜多數投資人不是因為不了解期貨商品的特性和功能而避之唯恐不及,就是有人直接拿來當賭具,殊不知期貨有如一把雙面刃,善用者可以無往不利,錯用者容易誤傷自己。

在進行期貨避險時,有幾個主要的步驟,包括:

(1) 檢視股票部位
(2) 計算避險口數
(3) 進場避險時機
(4) 動態調節部位
(5) 注意事項

使用指數期貨避險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beta(b),直譯為貝他值,是避險過程中必需注意的地方。簡單的說,如果某一現貨組合在過去一段時間與加權指數的beta值關係為1.2,則意味著當大盤上漲1%時,根據過去經驗該組合往往上漲約1.2%,反之下跌時亦然。以統計學的角度,此參數主要是以大盤報酬率為自變數,而現貨組合在過去同一時期每天的報酬率為應變數,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的結果中自變數的係數即為beta值,代表自變數每變動1%,應變數將會變動的百分比。依此定義,可知股性活潑、敢愛敢恨的股票其beta值往往大於1,但這並不表示兩檔活潑的股票加在一起變成組合,beta值便會倍增,例如如果兩支股票向來就是死對頭,常常是一個漲一個跌,則組合後的beta值不但不會增加,反而很可能削減。

投機交易策略

一、投機交易概述

期貨市場買賣期貨之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避險者及投機者。對沖者是以買賣期貨契約來替代未來將進行現貨商品的買賣交易,以降低價格風險。而投機者則是對市場動向加以預測,希望由價格變動獲取投機利潤者。換言之,投機者即是期貨市場中願意承擔風險的人,他們承擔市場不確定性所引起的損失風險。大多數的投機交易之目的在於獲取短期利益。由於期貨市場之交易保証金相當低,同常僅為契約總價值的百分之五,故透過財務槓桿效果,使期貨市場之投機者能以小額的資金,可能獲取鉅額利潤,這是許多投機者投身於期貨市場的主要原因。由於各投機者的價格預期不同,使企業規避其經營風險的需要得以實現。
二、投機交易的經濟功能
1. 提供所需要的風險資金
期貨市場最主要之經濟功能是生產者或廠商應用避險,將其成本或售價之風險透過期貨之預買或預賣,減低其營運的風險,但是市場提供避險之機能,也必須有人願意承擔轉嫁風險,投機者應運而生,他們提供風險資金,預測期貨市場價格變動,從而獲取利潤。

2. 增加交易量,及促進市場的流通性
由於投機者的參與,期貨市場之交易量大為增加,有助於避險者選定未來交易契約,不致影響價格水準。

3. 經由套利操作,使相關市場或產品之價格移動
同質期貨市場商品的價格常具有高度相關,尤其在用途上具有高度替代性的商品。在既定的市場供需下,這些替代性商品的價格,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存在。投機者常研判價格依存關係。當特殊情況發生,使某商品與另一商品的價格關係脫節時,投機者極可能掌握機會,對市場的異常價格關係進行套利,使其恢復正常。
三、投機者的類型
投機者的類型可依下列幾種方式來分:

(一) 以買進或賣出期貨契約區分
投機者買進期貨契約稱為多頭投機者,而賣出期貨契約者稱為空頭投機者。投機者視未來商品期貨價格變動預測,決定買進或賣出契約,如預期未來商品期貨價格上漲,則買進期貨契約;如預期未來商品期貨契約下跌,則賣出期貨契約。投機者採多頭或空頭交易,在市場不如預期,可立即進行反向操作,沖銷原有之期貨契約部分,其過程相當容易。

(二) 以交易數額多寡來分
投機者按交易契約數量之大小,可以份為大盤投機者,和散戶投機者。

(三) 以採行不同價格預測方式區分
投機者如使用供給與需求因素之基本分析法稱為基本分析派,如使用圖形與過去之價格、交易量及為平倉合約等統計指標之變動分析技巧則稱為技術分析派。
(四) 以投機者交易持有合約的期間來分
投機者可分為長線交易者、短期交易者,搶帽子及分散交易者。長線交易者即投資一個期貨部位,持有數天、數週或數月者。短線交易者多半是期貨交易所的專業交易經紀商或自營商,在交易櫃臺內進行交易。另外搶帽子之投機者是專業交易商,也可以是交易廳的會員。
都能維持緊密的關係,不致偏離持有成本太多。

四、價格分析
(一) 基本分析
  •  研讀商品之基本背景資料
  •  收集生產、消費、所得等完整統計資料
  •  基本價格預測或平減價格資料
  •  建立簡單之預測模式
  •  修正模式,考慮季節性或特殊事件或現象之處理
  •  發展將可預期之預測結果放在模式內
  •  估計獨立性之變數,如影響價格之相關或影響因素
  •  預測某一價格範圍
  •  評估政府法規可能的影響
  •  估計季節性之變化結果
  •  尋找市場之可能反應結果,如基本資訊之反應態度
  •  評估任何交易之機會
  •  考慮不同季節(時期)之交易因素或結果
(二) 技術分析
利用圖形或指標研判商品交易之短期人氣或供需態勢,進而決定買賣的時機,此類方法稱為技術分析法,技術分析專家認為商品期貨價格的預測或未來走勢,會反應在過去價格變動裡,只要研究過去的價格變動趨勢,就可以預測未來價格走勢。
技術分析方法的功能:
1. 預測價格
2. 研判市場投資時機
3. 作為研判漲跌方向之領先指標
4. 作為預警之訊號五、交易策略

(一) 對商品充分瞭解
首先,一位投機者無論是採基本分析法或技術分析法,必須對交易的商品契約或規格有充分的瞭解。

(二) 風險分析
其次,交易策略必須涵蓋價格預測與可能的風險分析。一般而言,投資期貨的利潤必須大於承擔之風險方可交易。投機者在市場持有部位時,即應設定其利潤目標以及願意承擔的最大損失。

(三) 可損失之資金限額
投機者一旦確定了利潤目標及願意承擔的風險,必須確定可損失的資本限額。

(四) 部位增加呈正三角形
成功的投機者通常建議,唯有當原先的部位已經獲利,才能再增加部位,且在續增的部位數額不應超過原來的部位,換言之,部位的增加是呈正三角形,數額逐漸減少。

(五) 經驗與偏好
投機者本身的經驗與偏好影響每一項交易的風險暴露程度、利潤目標與虧損額度,所以原有部位的增減,其報酬與風險的成本效益關係,均應仔細評估。

(六) 成功經驗準則
1. 交易冷淡的市場應仔細分析,避免盲目進入
2. 避免依據謠傳訊息,立即採取反應行動
3. 沒有妥善的交易計畫,或者對價格之預測有疑問時,不宜盲目進行投機
4. 投機者應瞭解,任何人均很難準確預測市場價格的谷底,也不易在市場高價賣出
5. 多、空頭操作方法應維持一樣靈活。換言之,時機反應宜採空頭部位,與預測價格上採取多頭部位的態度一樣,應當機立斷。
6. 當潛在的利潤大於相對的風險時,應是評量投資的時機,而若前者高出後者甚多時,即是明顯的短期操作機會
7. 成功的投機行為必須限制其可能虧損的額度,另一方面則要追求利潤擴大。交易者應有承受可能虧損的心理準備。

價差交易策略

一、價差交易概述

投資人可以判斷兩個不同期貨價格之間的關係是否合理,如認為不合理,則可買進『相對便宜』的期貨,同時賣出另一個『相對較貴』的期貨,如判斷正確,此種價差交易策略亦可獲致相當不錯的利益,而且所承擔的風險也相當有限。
價差交易最主要的兩種經濟功能是:

(一) 可以使市場的流動性增強

(二) 可以使相關的期貨價格間,維持一相對均衡的關係
相關期貨價格的相對走勢是價差交易是否能獲利的關鍵因素,個別價格之漲跌反倒不重要,從事價差交易的人經常要判斷兩個相關期貨價格之間的差距,在未來會擴大或會縮小,從而決定交易策略,如果認為該差距會擴大,則買進價格高者,同時賣出價格低者;如果認為該差距會縮小,則買進價格低者,同時賣出價格高者。至於兩者之價格到底會均漲,均跌,或一漲一跌,就不甚重要了。
二、市場內價差交易
市場內價差交易乃只同一期貨契約,但不同交割月份的價差交易,又稱限月價差交易,是各種價差交易中最常見的一種,此種策略能否獲利,取決於兩個不同交割月份間的持有成本。持有成本包括倉儲費用,保險費用,資金成本等。
金融商品與商品期貨二點主要的不同:

(一) 金融商品並無倉儲或保險費用,其主要的持有成本為資金成本

(二) 金融商品本身或有孳息,例如外匯及債券有利息收入,股票有現金股息收入,持有其他商品則無此種收入
基於此兩點不同,兩個不同交割月份之金融期貨的價差(定義為遠月合約價格減近月合約價格)應等於近月契約價格 ×(資金成本率-標的物孳息率),其中資金成本及孳息均指二交割月份之間的成本及孳息。
三、市場間價差交易
某些商品期貨會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交易所掛牌交易,其價格間的差異可能反映地理位置不同的影響。一旦出現較大差距,眼明手快的人便可在價格較低的市場買進,而同時在價格較高的市場等量賣出,賺取價差,便稱為市場間價差交易。
四、商品間價差交易
不同的商品若具有替代品或互補品的性質,其價格就會有很密切的關係。以股價指數期貨為例,S&P 500及NYSE二指數代表整個市場的走勢,MMI指數則僅代表績優股走勢。一般而言,在市場由谷底翻升時,績優股會先漲,在市場由高峰滑落時,績優股較慢下跌,故當預期股市即將回升時,可以買MMI指數,賣NYSE(或S&P 500)指數,當預期股市即將回軟時,亦以同樣的方式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各指數的水準及契約規格不盡相同,故從事指數間的價差交易時,不是採相同契約數的操作,而需讓契約所代表的價值相同。
五、現貨與期貨間價差交易
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的差稱為基差,經由套利力量的運作,基差值會與持有成本非常接近,且隨著時間的經過,基差會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在期貨交割日時,基差會等於零。所謂的套利操作,是當現貨價相對太低時,可以買進現貨,同時賣出等量的期貨契約,等期貨到了交割日時,再以該現貨來履行交割義務,其收益除了期貨減現貨價之差外,尚有現貨部位在持有期間當中所產生的孳息,所需付出的代價則是資金成本及所有其他的持有成本,故當基差大於這些持有成本時,上述的價差交易即有套利的機會,也因此在期貨與現貨市場均能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兩者價格之差都能維持緊密的關係,不致偏離持有成本太多。

避險策略應用─股價指數期貨避險交易策略

一、 貝它值

在投資管理下,貝它值(beta)被用來衡量某一種資產(例如股票)或資產組合對市場變動的敏感度,當貝它值等於1.0時,表示和市場起伏的方向及幅度完全一樣。當貝它值大於1.0時,例如1.5,代表市場上揚1%,而該項資產(或組合)也隨著市場往上揚1.5%,比市場還來的多。相反地,貝它值小於1.0時,例如0.8,表示對市場變動比較不敏感,雖然也隨著上漲,但只上升0.8%,小於市場的漲幅。貝它值通常介於0.5至1.5之間。資產或資產組合投資報酬率的波動(風險)可進一步分解為兩部分,一部份的波動是由於市場波動所影響,一般稱之為市場風險,其大小可由上述貝它值來衡量。另一部份是受到該項資產本身的因素影響,稱之為非市場風險。如果投資人持有較大的資產組合(包含較多的資產)因為資產各具特色,互相沖銷,非市場風險可藉由風險分散而減低。但無論資產組合多大,市場風險的部分仍然存在,無法減低。長久以來,投資人必須面對並承擔市場風險,股價指數期貨上市後,投資人多了一項工具,可藉由指數期貨減低市場風險。

二、 期貨數量之計算
必須作下述三項改變:
(一) 用貝它值取代h*
(二) 分子部分用現貨市場價值取代現貨數量
(三) 分母部分用期貨契約市場價值取代期貨數量
所以用股價指數期貨避險時,期貨數量的計算公式(以S&P 500指數期貨為例,該契約規定之數量為500)為:

避險交易策略

一、風險的定義

風險(risk)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一般用語中風險的涵意與財務管理風險的定義稍有不同。在財務管理上,風險的定義是上下波動。因為上下波動,所以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無法確定。所以風險可以更明確地定義為:
無風險狀況:事後報酬率等於事前報酬率
有風險狀況:事後報酬率不必然等於事前報酬率
在財務管理中,投資人面臨風險,代表可能賠錢,也有可能賺更多錢。風險雖代表有可能賺更多錢,但仍為人們所不喜歡,其主要原因是波動(不確定性)會為規劃帶來很大困擾。
二、降低風險的方法
如何降低風險是財務管理中一項重要的課題。降低風險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 風險分散:此方法為一般人所熟知。資產有許多種,影響各項產業的因素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資產價格不會同上同下。將不同的資產放在一起,藉彼此相沖的效果可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二) 風險轉移:如上所述,風險為人們所不喜歡,會產生副作用。但不同的人對承擔風險的能力及意願不一。風險移轉即是將風險移轉給有能力或有意願承擔風險的人以達到規避風險移轉的目的。
三、避險的原理
期貨與現貨之主要差異在於交貨日期先後不一,其他影響期貨、現貨價格之因素皆相同(當然,影響的幅度與時效性可能不太一樣)。另外,期貨與現貨價格在到期時必須相同,否則便有套利的機會。在到期日前,期貨與現貨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在相關的兩個市場中,反向操作,必然有互相沖銷的效果。換言之,避險即利用期貨的價差來彌補現貨的價差。

四、避險的種類

(一) 多頭與空頭避險之不同
對沖交易中,避險者用期貨保護現貨。一般依避險者進場時所持期貨部位又可細分為多頭避險或空頭避險兩種。為期貨部位與現貨部位能互沖,避險者反向操作進場買期貨,稱之為多頭避險,後者為避免價格下跌。

(二) 預期避險
另外有一種狀況一般稱之為預期避險。其主要差別是避險者進場時手上現貨部位有無的不同。預期避險中,避險者在進場日手上並無現貨,但預期在沖銷日前手上會有現貨等待出售。

(三) 交叉避險
避險功能的關鍵在期貨與現貨的相關性,兩者是否為同一商品,並非絕對的必要。同樣的商品,價格的變動自然會相關;如果所需的期貨契約並未上市交易,但可找到與現貨相關的其他期貨,避險的效果仍然可以發揮。當期貨與現貨不同時,吾人稱之為交叉避險。在現實界中,交叉避險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使用金融期貨的情況時,大多數的避險者均在作交叉避險。
五、避險交易策略
上述對避險的原理及有關因素作了說明。在實地作避險交易時,避險者面臨許多決策問題。

(一) 單一或整合避險
在避險交易的決策中第一步是確定避險的目標或風險的來源。避險者所面臨的價格風險往往不只一個,不同的價格之間可能相關,如果彼此互沖,同樣可達到避險的效果,吾人可稱此為內生避險機能;以期貨為工具來避險,可稱為外部避險機能。如果避險的目標是針對每個價格風險,一般稱之為單一避險;如果目標是放在內生避險互沖效果之後的殘餘風險,稱之為整合避險。在觀念上,整合避險較為正確,避險效果比較好,交易成本亦較低。避險者應該將焦點放在殘餘風險,而非單項交易的價格風險。

(二) 連續或選擇性風險
所謂選擇性避險及避險者認為價格波動對其不利的可能性很大時才進場買賣期貨,如此仍可享受價格朝其有利方向變動的好處。如果避險者不願意冒任何風險,一心只想把價格控制在某一特定的範圍內,便應採取連續性避險。選擇性避險雖名為避險,但投機的成份很大。

(三) 期貨契約之選擇
1. 相關性:避險的關鍵在於期貨與現貨之間價格的相關性,兩者相關高,基差風險愈小,避險效果便愈好。
2. 流動性:因為避險者屆時必須沖銷其期貨部位,期貨契約的市場流動性亦為重要考慮因素之一。
(四) 期貨契約的數量
在決定了期貨契約之後,避險者必須決定用多少期貨來保護現貨,換句話說,決定期貨與現貨的搭配比例-避險比例。避險比例的決定是避險交易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避險比例為避險者所買或賣的期貨數量與現貨數量之間的比例:
h即為搭配每一單位現貨所需的期貨數量。

委託單種類

一、 依價格分類

(一) 市價委託:(market order)即指示經紀人以下單時市場上所能取得的最好價格來進行交易,如為買進,此一價格同嘗試當時的賣出報價,如為賣出,此一價格通常是當時的買進報價。市價委託是投資者最有把握可以成交的委託方式。客戶若要下市價委託,必須瞭解其無法要求較佳價位成交,因為市價委託的目的是儘速成交而不管成交價位是否對其有利。

(二) 限價委託:(limit order)即只有在比所限定的價格要好或相同的價位才能成交的委託。買進的限價委託,通常會限定一個比當時市價要低的價格;賣出的委託則通常會限定一個比當時市價要高的價格。

(三) 停損委託(stop order,或stop-loss order):當市價等於或穿過事先所設定的停損價格時,即成為市價委託的一種下單方式。停損委託通常是已持有期貨部位者,為了限制損失金額而下的平倉委託,故以持有期貨買進部位者,其停損價格必在目前市價以下,以持有期貨賣出部位者,其停損價格則定在當時市價以上。

(四) 停損限價委託(stop limit order):即當市價處及所設停損價格時,該委託自動變成限價委託,必須比所限價格好或相同時才能成交。此委託必須設定兩個價格,一為停損價格,另一為限定成交之價格,兩者可相同或不同。

(五) 觸及市價委託(market-if-touched order,簡稱MIT):MIT又稱看板委託,其意義是當市價處及所設價格時,該委託自動變成市價委託。MIT委託的功能和限價委託類似,但交易所內的交易規則通常較不利於限價委託的執行,故MIT委託較限價委託有較大的成交機率。

二、 依時間分類

(一) 當日委託(day order):表所下之委託只在當日有效,如在當日未能成交,該委託即行失效。

(二) 取消前有效委託(Good-Till-Cancelled Order,簡稱GTC):GTC又稱開放委託,意指所下委託在未成交或未經顧客取消之前一直有效,理論上其有效期間可至所欲買賣之期貨的最後交易日為止。

(三) 開盤市價委託(Market-On-Opening Order,簡稱MOO):此種委託限定以開盤後30秒至3分鐘(視不同交易所與不同商品而定)之內的市價來成交,成交之價位自然會被限制在開盤30秒至60秒的市價範圍。在開盤之前即已進入場內的市價委託,通常視為MOO。

(四) 收盤市價委託(Market-On-Close Order,簡稱MOC):此種委託限定以收盤前30秒至3分鐘(視不同交易所與不同商品而定)之內的市
價來成交,成交之價位自然會限定在該段時間內的市價範圍內。

三、 委託取消或取代

(一) 取消委託(straight cancel order):單純地取消原來之委託,並不以新委託來取代。

(二) 代換委託(Cancel-ForMer-Order,簡稱CFO):此種委託通常用來更改原先已下之委託的內容,包括價位、數量、月份等,但不能改變買賣之方向,或買賣之商品。

(三) 二擇一委託(One-Cancels-The-Other Order,簡稱OCO):即投資者在一張委託單上設定了兩種交易方式或價位,只要其中之一成交,另一種即自動取消。

(四) 換月委託(Switch Order):即將目前持有之部位的月份,挪至下一交割月份。

四、 其他特殊委託

(一) 價差委託(Spread Order):在商品內的價差委託中,投資人買進某商品之某月份期貨,並同時賣出同一商品之另一月份期貨。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場均有交易時,可委託在兩個市場同時交易同一商品期貨,在一個市場買進,在另一個市場賣出。商品間的價差交易則包含買進某一期貨,而賣出另一個不同,但相關性極高的期貨。

(二) 立即成交貨作廢(Fill-Or-Kill Order,簡稱FOK):所謂FOK乃指所下的買賣委託必須『立即』成交,否則該委託須立即取消。

(三) 全數成交或作廢(All-Or-None Order,簡稱AON):AON乃指買賣委託必須『全數』成交,否則該委託須作廢,不接受部分的成交。

保証金制度

一、期貨保証金之意義

在股票交易中,若客戶開立信用帳戶,而以保證金購買股票,這表示客戶以保證金做為支付股票價金的一部份,其餘不足的價款,則向証金公司或辦理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公司質借。期貨的保証金則是期貨交易的抵押品,其目的是作為將來償清損益的本金或充當履約保證。期貨的保証金由於是履約誠意之保證,所以期貨交易的買方與賣方都須繳交保證金。由於期貨之保証金必須每日清算結帳,並支付差額,因此期貨保証金只收取足夠應付一天其約價格變化的金額,通常約在合約價值的10%、甚至5%以下。這使得運用少量資金控制大量商品部位成為可能,也是期貨交易經過槓桿原理,成為『以小搏大』的高風險投資工具。
二、期貨保証金之種類
期貨市場的保証金可分為兩個層次:結算保証金與交易保証金。下圖表達了兩種保証金的關係,最底層是結算所向結算會員收取的結算保証金,最外圍的是結算會員或期貨經紀商(簡稱FCM)向下單客戶收取的客戶保証金。
分述如下:
(一) 結算保証金:結算保証金可分為兩種:
1. 原始保証金:是擁有新增部位所繳交之原始存款。
2. 變動保証金:因契約清算價格變動而每日需對保証金做調整之金額。
每日交易結束之後,結算所在『交易通報』上報告每名結算會員所擁有的契約部位與結算價格,每一結算會員必須根據當日交易新增部位存入原始保証金,同時根據結算價格的變動存入變動保証金,通常變動保証金必須在成交第二天開盤前以現金存入指定銀行。
(二) 交易保証金:和結算保証金一樣,客戶保証金也有兩種:原始保証 金與變動保証金。變動保証金通常只允許使用現金支付。在國外,原始保証金則除了現金外,大客戶通常被允許以國庫債券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之股票代替。但在台灣,國外期貨依法保証金只能以現金繳納,國內期貨則得以現金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有價證券為之。
1. 原始保証金:在買賣期貨契約之前,客戶就必須存放一筆保証金在FCM或FCM指定的銀行。在客戶下單之前,FCM的經紀人會去查核客戶的存款是否足夠應付其所下的委託單應繳納的原始保証金額,通常只有在存款足以支付原始保証金的情況下,FCM才准許客戶下單。交易保証金之數目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原始保証金與維持保証金。維持保証金通常是原始保証金的一定比例,以75%最為常見。雖然交易保証金也依據契約之結算價格每日與市價對齊,但交易保証金只有在低於維持保証金時客戶才會收到變動保証金追繳通知,這時客戶必須在指定時間內把保証金補足到原始保証金之水平。
2. 變動保証金:當交易保証金帳戶之存款低於維持水平時,FCM就會向客戶同時以電話及書面的方式發出變動保証金追繳通知。客戶通常必須在24小時內以現金(或電匯、電話轉帳或自動櫃員機轉帳)把存款補至原始水平。
三、保証金追繳及平倉
在國外,FCM在給客戶簽署的『受託契約』通常規定原始保証金必須在期貨委託單執行後若干小時內存入。相對的,變動保証金之追繳通知書並不一定要存入款項來解決,客戶若願意,也可在24小時內向所屬FCM遞出平倉之訂單。若客戶在指定的時限內沒有補齊所追繳的保証金,則FCM仍有責任替客戶將未平倉部位的結算保証金繳給結算所,但FCM同時有權以客戶之名義平倉。這項權益明文規定在客戶開戶時必定要簽署的『受託契約』內。當然FCM必須以適當手續通知客戶處理結束,若合約平倉後還有收入,應存入客戶帳戶上。

葛蘭碧八大法則

1.圖形:
2.意義
葛蘭碧八大法則的運作,是利用價格與其移動平均線的關係作為買進與賣出訊號的依據。其認為價格的波動具有某種規律,但移動平均則代表著趨勢的方向。因此當價格的波動偏離趨勢時(即價格與移動平均的偏離),則未來將會朝趨勢方向修正,所以發生偏離時,是一個買賣訊號。
我們將目前價格與均線的差距稱為乖離(bias),即bias=price - ma, 其中ma為移動平均(moving average)。當乖離越大時,價格修正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另一方面,若趨勢在加速發生時,亦可預期未來乖離將會擴大。因此乖離亦為一個觀察指標。
另一方面,移動平均線是較長期的價格發展線,因此相較於價格線而言,移動平均線具有一種趨勢的概念,且平均的日期越大,所代表的時間刻度就越大。但當趨勢發生改變時,長天期的趨勢線還沒有感受到時,價格將會先反應,在這個時候,價格線將與移動平均線發生交叉現象,代表著趨勢改變的意義,因此價格與均線的關係亦是觀察指標。
而葛蘭碧八大法則,即結合利用上述二項觀察指標的原理,所歸納出的一個買進賣出訊號。

3.應用原則
Ⅰ.四個買進訊號
A點:價格向上突破移動平均線,代表原有趨勢開始翻揚向上,因此這個黃金交叉為波段的買進訊號。
B點:乖離不大,但因趨勢正加速發展,預期乖離將擴大,為買進訊號。B點為初升段的修正波段,且沒有跌破均線,顯示趨勢持續加速發展。
C點:上升段中的急跌,跌破均線後的反彈點,均線仍處於上升階段,顯示後勢仍具行情,因此急跌後反彈為買進訊號。
D點:價格自高點跌破均線,並且跌深,此時發生了價格偏離均線很大,因此預期這現象將有所修正,為買進訊號。
Ⅱ.四個賣出訊號
E點:雖然處於上漲階段,但價格短線漲幅過大,以致於與移動平均線的偏離過大,預期短時間內將會有獲利賣壓湧現,價格將有所修正,因此為賣出訊號。
F點:趨勢線已向下,且價格由上跌破趨勢線,表示趨勢發生反轉,這死亡交叉為波段的賣出訊號。
G點:乖離不大,但因趨勢正開始加速發展,預期乖離將擴大,價格下跌速度快,為賣出訊號。G點為初跌段的反彈波段,且沒有突破均線,顯示趨勢持續加速發展中。
H點:價格發生突破後迅速拉回,即為假突破訊號,為趨勢持續的意義。並且此時均線仍然向下,為賣出訊號。

4.缺點
Ⅰ.由於其運用均線,因此訊號的發生將產生時間落差。
Ⅱ.會有假訊號產生。 
5.補救措施
選擇適當的時間來作移動平均。當所選的時間較短時,則訊號的時間落差將減小,但假訊號會較多。而另一方面,選擇較長的時間來作移動平均,則所得到的訊號會顯著有效,但會具時間落差的缺點。

期貨市場概況

一、期貨契約的標準

期貨市場的起源約可推至1780年英國利物浦棉花交易,當時的to-arrive契約便是現代化期貨契約的前身,1848年美國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之後,標準化的期貨契約才逐漸成形。

一般而言,期貨契約應合於下列標準。

(一) 契約的標準化:期貨契約和遠期契約(Forward Contracts)最主要的不同點便在於契約的標準化,期貨市場為求商品的品質及數量統一以便利買賣雙方的轉移,標準契約使得標的物十分明確。

(二) 買賣義務對結算所負責:在早期的遠期契約時代,契約由買賣雙方訂定後,轉手必須徵得對方同意,十分不便,而現代的期貨市場在買賣手續確定後,由結算所直接成為買者及賣者的對手而使得轉買或轉賣的手續十分方便。

(三) 競價公開:早期遠期契約屬買賣兩造之事,價格資訊並不公開,期貨市場的建立使得競價過程公開,而且迅速傳達給交易人,使得各地的買者及賣者皆能根據最新的資訊做最佳判斷。

除上述要件外,倉儲設備的管制、付款方式的統一,及市場交易的信用保證皆為現代期貨市場發達及演進後的結果。

二、期貨市場與股票市場之比較


期貨契約雖然和股票在交易形式上類似,但兩者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一) 期貨市場主要功能在規避風險及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而股票市場主要在籌集資金。

(二) 期貨交易財務槓桿較高,而股票市場的信用交易之槓桿較低,大多數的期貨契約保證金低於10%,而股票信用交易之保證金高於50%。

(三) 期貨契約有固定期限,而持有股票則可無限延續。

(四) 期貨每一個買進就相對應一個賣空契約,賣空無特別限制,股票市場中賣空股票往往有特殊的規定,舉例而言,台灣證交所規定需市價高於昨日收盤價方可放空股票,美國亦有up-tick的規定。

(五) 期貨契約的買賣絕大多數在交割前平倉,故期貨契約數量不受期貨數量的限制,股票買賣多實際交割,故受市場股票數量的限制。

三、期貨與現貨之價格關係

期貨與現貨價格的差距,稱之為基差(basis),一般而言,在期貨契約到期時,期貨價格應和現貨價格相同,若現貨價格高於期貨價格,投資人可賣空現貨而買進期貨並接受交割而套利,若現貨價格低於期貨,投資人可賣空期貨;同時買入現貨進行交割而套利,故現貨於期貨價格的關係在交割的套利約束下不至失衡。在期貨契約到期日之前,期貨與現貨除接受供需影響外,亦受持有成本(cost of carry)的左右。一般而言,期貨與現貨價格之基差不應大於在持有契約期間的總收入減去總成本。否則便產生無風險套利。

依現貨與期貨的價差,我們可將市場分為:

(一) 正常市場(Normal Market):在此類市場中,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而遠期(deferred)契約價格高於近期(nearby)契約價格。

(二) 逆價市場(Inverted Market):在此類市場中,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而遠期契約價格低於近期契約價格。

四、期貨市場的功能

期貨的功能隨著交易人及金融市場的發展而有不同,大致而言,有下列三大功能:

(一) 避險功能:期貨交易最原始的目的,即在於提供交易標的商品的持有者或使用者轉移其可能遭受到的價格變動風險,避險者預先以相對於現貨市場中的立場,在期貨市場中買進或賣出,以達到規避風險(hedge)的目的,生產者、中間商、使用者在移轉價格風險,使其成本與利潤得到保障,避險者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可專心於本身的經濟活動,以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 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市場係以公開、透明的人工喊價或電子撮合方式進行交易,並且在交易完成時立即將成交價格透過電訊媒體傳輸到各地,各種商品未來的現貨價格資訊,得以隨時揭露給社會大眾。各種標的商品在期貨市場的交易結果即可反映供給與需求,因此,期貨市場自然的成為決定商品價格的場所,成交價格也就成為買賣的標準。期貨交易價格可穩定未來的現貨市場價格,由於價格資訊的充分揭露,使得社會資源得以發揮更有效率的運用。

(三) 投機功能:期貨市場係由避險者與投機者所組成,避險者不願意承擔價格變動的風險,投機者卻是有能力而且願意承擔風險者,若無投機者參與,避險交易行為及不能順利進行,也就無法產生具經濟功能的期貨市場。由於商品價格的波動,係隨著供給與需求的變動而產生,而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能轉移商品價格的風險,亦即對經濟社會提供了正面的效益。

期貨商品種類

期貨商品種類

期貨商品種類繁多,可大別為商品期貨(commodity futures)及金融期貨(financial futures)兩大類,市場上常見的期貨契約大致如下:

一、 商品期貨契約

此類契約以傳統之大宗物資為主,是期貨市場最早發展的成熟區域。

(一) 農業期貨:農業產品期貨契約種類極多,有穀物、黃豆、生豬、牛腩、棉花等。

(二) 金屬期貨:此種期貨又可分為貴金屬期貨(precious metals)(如黃金、白銀),及基本金屬(base metals,又稱有色金屬)期貨,如銅、鋁等期貨契約

(三) 能源期貨(energy futures):此類契約以石油為主,又擴展至石油產品、如燃油、汽油契約等等。

(四) 軟性期貨(soft commodity):咖啡、可可二類期貨契約又稱軟性期貨,為特種栽種。

二、 金融期貨

金融期貨自1970年代的外匯期貨契約成立後,迅速發展,至今已成為期貨交易最大的契約種類,主要金融期貨契約如下:

(一) 外匯期貨契約:外匯期貨契約類似銀行之遠匯市場,惟外匯期貨有標準的契約並集中交易方式進行。較活絡的外匯期貨合約有英鎊、加幣、德國馬克、日幣、瑞士法朗。外匯期貨契約以〝間接報價〞為準,也就是以每單位外幣的相對美金價格。

(二) 短期利率期貨契約(Short-term Interest Rate Futures):最常見的短期利率期貨為歐洲美元期貨契約及美國國庫券期貨契約。

1. 歐洲美元期貨契約(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面值一百萬美金,以90天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libor)的抽樣平均做現金交割。報價方式為IMM指數形式,亦即100減去利率,舉例而言,若利率為10%則IMM指數為90。

2. 美國國庫券期貨契約(T-bill Futures Contract):以91天(13週)到期面值一百萬的美國國庫券為交割標的物。報價同上述之IMM指數。

(三) 長期利率期貨(Long-Term Interest Rate Futures):長期利率期貨以美國中期公債(T-Note Futures)長期公債(T-Bond Futures)為標準。長期公債期貨契約以美元$100,000面值超過15年到期(或回收)之公債為標的,為求期貨契約之統一報價,美國長期公債契約一律以8%為標準票息,而實際交割時對票息及到期日的公債以轉換係數(conversion factor)轉換成帳單價格(invoice price)。

(四) 股價指數期貨合約(Stock Index Futures):自1982年美國期貨市場推出股價指數期貨後,歐洲、亞洲亦紛紛推出相似的股價指數期貨,其中較重要的有CME的S&P500指數期貨,CME、SGX-DT及Osaka Securities Exchange的Nikkei 225期貨,香港期貨交易所(HKFE)的Heng Sheng股價指數期貨,而台股指數期貨則有台灣期貨交易所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期貨、電子類股股價指數期貨、金融類股股價指數期貨以及SGX-DT的摩根台灣股價指數期貨。一般而言,股價指數期貨不需要實際交割指數包含的股票,到期日以現金為交割標的物,金額根據現貨市場股價指數之值而定。

期貨基本定義

一、何謂期貨 

〝期貨契約〞(Futures Contracts),嚴格說來並非是貨品,而是一種法律契約,訂約雙方在今日同意於未來某一天就某種實質商品(physical commodity)或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依契約內容交易。
二、期貨的演進
期貨契約乃由現貨交易(或稱即期交易,英文稱做cash或spot transaction)演進而來。交易中,買賣雙方同意交易後馬上履行交易內容,所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指現貨交易。現貨交易雖然簡單清楚,但因為必須立即履行交割內容,因此交易或商品價格常因現貨一時供需之變化而大幅變動,對現貨之生產者與使用者產生了很大的不便。為了解決這種現貨交易之困難,遂有遠期契約(Forward Contracts)之誕生。遠期契約也稱『預到』(to arrive)契約,允許交易雙方將執行交易內容之結算日期(settlment date)延到未來之某一時間,解決了現貨交易因突發的供需變化而引起的價格波動。遠期交易雖然較現貨交易進步,但在執行時仍然引起一些困擾,例如由於結算日和交易日相隔一段時日,在結算日時現貨市場之價錢和原先訂定的遠期契約之價錢可能相差很遠,導致一方有利一方不利,有利一方固然想要履行交易條件,不利一方則想要逃避契約義務,因此無法保證契約內容被履行。另一方面,遠期契約乃由當事雙方因實際需要而訂定,若有一方想要中途解約,或想要把契約權益轉讓也很不容易。此外由於契約沒有標準,交易內容沒有公開,支付條件並不一致,使遠期契約的功能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些遠期契約之缺點,乃有期貨契約之誕生。
三、期貨的要素
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一樣,執行契約內容的日期都在未來,但除此之外,期貨契約交易最主要的特色是標準化(standardized),對交易標的物的數量、種類、品質、交割日期與交運(delivery)地點都有嚴格規定。第二,在交易方式上,期貨交易最大的特色在於有集中交易市場,亦即在所謂的期貨交易所(Futures exchange)內進行公開喊價撮合。第三,期貨交易在經由交易所完成交易後,都由結算所(clearing house)背書保證合約到期之履約,使交易雙方不必擔心對方可能有到期不履約的風險。第四,期貨交易是保證金交易(margin trading),交易雙方必須依契約規定付出一定的保證金,以保證履行契約的誠意與能力。此保證金的數目會隨著每日期貨價格的變動不斷調整。第五,期貨契約可由反向操作交易,或在到期履約交割而解除契約義務。

名詞解釋-

10-1 坐轎
指先行得知消息,於低價先行買進,等大批散戶跟進追價而時機成熟時,坐享股價開動漲幅。
10-2 抬轎
於股價上漲中,仍搶進追價,將股價墊高的動作。
10-3 進貨
巿場主力將要介入將股價大力拉抬之前先要吃足籌碼,加以鎖定謂之進貨。
10-4 出貨
巿場主力要賣出股票的動作。
10-5 拉抬
巿場主力大量買足某支股票後,即向上拉升,用大成交量突破整理區。
10-6 摜壓
市場有重大利空消息造成一般投資人急於拋售持股,巿場主力大戶為了想要趁機吃貨,乃大量殺出持股來壓低行情,一般散戶心生恐慌也持續賣出,使得巿場主力大戶趁機人量吃貨。
10-7 洗盤
巿場主力在操作股票過程中,為誘使散戶和短線轎客出貨,故意利用拉高出貨方式,造成行情的短期逆轉或震盪,使信心不足的籌碼出貨﹝洗清浮額﹞,然後再往上操作。
10-8 盤堅
指股價緩和地盤旋而上。
10-9 盤軟
指股價緩慢地盤旋而下。
10-10套牢
投資人買進股價之後,股價卻因重大利空消息或其他因素而持續下跌,造成投資人資金動彈不得。軋空
空頭是放出股票,然因股價下跌反漲,便得空頭不得不買回股票,而成為多頭,即為軋空。
10-11補空

名詞解釋-財務指標

9-1純益率、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
純益率:純益率=(稅前淨利÷總收入)×100﹪,比率越高,顯示企業整體賺錢能力越強。
資產報酬率:資產報酬率=(稅前淨利÷資產總額)×100﹪,比率越高,顯示資產運用的效率越佳。
股東權益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後淨利÷股東權益合計)×100﹪,比率越高表示公司獲利能力越佳,當然也就越值得投資。
相關詞彙:稅前淨利、稅後淨利
進階學習:中級,參
9-2本益比、PEG
本益比:本,本金,益,利益,投資者所投入的本金和其所回收的利益的比值。因此衡量股票的本益比=每股股價÷每股稅後盈餘,通常本益比幾倍為合理並無一定的標準,應比較整體股市及其產業之本益比,不過在相同的情況下,可選擇本益比較低者。
PEG:PEG=本益比÷預估成長率,以判斷股價的變化和未來成長率是否相符。
相關詞彙:每股盈餘
進階學習:高級,壹
9-3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
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流動比率代表公司以流動資產支應短期債權人的求償能力。流動比率過低,公司可能會發生週轉不靈,但如果比率過高,代表公司短期資金的應用效率較差。
速動比率: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資產包括現金、股票、銀行存款、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和流動資產的不同為存貨及預付款項。目的在於了解公司以速動資產支應流動負債的償債能力,對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而言,速動比率較流動比率更有參考價值。
利息保障倍數:顯示公司盈餘與利息支出的比重,利息保障倍數=稅前淨利+本期利息支出÷利息支出。一般而言代表公司該比率越高表示支付利息及償還借款能力較佳。
相關詞彙:流動資產 流動負債 稅前淨利
進階學習:中級,參

名詞解釋-財務報表

8-1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變動表

損益表:表現公司營運狀況賺錢或賠錢的報表。從公司的生意如何(營業收入)?成本多少(營業成本)?花了多少費用(營業費用)?繳了多少稅?最後得出這家公司在某段時間內的淨利(本期稅後淨利)。這就是損益表的主要架構。
資產負債表:看公司在一段期間內資產和負債情形的報表,你可以從中得知公司財產的多少以及公司目前資金運作的情形、債務的狀況。資產負債表包含了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三個部分。
現金流量表:可以從中看出一家企業取得現金的來源以及運用資金的方式。包括三部份: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理財活動的現金流量。

股東權益變動表:從中可得知股東投資此間公司後所享受的權益及賺得的錢。

相關詞彙:稅後淨利(解釋8-9)、股東權益(解釋8-10)、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費用(解釋8-2)

進階學習:中級,參
8-2營業成本、營業成本、營業毛利、營業費用、營業利益(損失)、營業外收支

營業收入:就是一家公司在一段期間內賣出商品或提供勞務的收入。營業收入越高,表示公司生意越好。

別稱:銷貨收入、營業額、營收總額、銷貨淨額、營收、收入
營業成本:當公司生產製造產品時所產生的費用,例如購買原物料、包裝、運送等,都屬於營業成本。

別稱:直接成本、銷貨成本、成本
營業毛利:營業毛利=營業收入-營業成本
別稱:毛利、稅前毛利

營業費用:營業費用指的是公司營運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費用,例如員工薪資、租金等

別稱:間接成本、銷貨費用、管銷成本、營業支出、營運費用、費用
營業利益(損失):營業利益=營業毛利-營業費用。如果是正數,就是營業利益,反之,則為營業損失。

營業外收支:乃營業外收入及營業外支出相減的結果。所謂『營業外』就是指公司的營業項目以外的活動。例如:利息的收入或支出、投資收益或損失。

別稱:業外支出、非營業支出

進階學習:中級,參

名詞解釋-信用交易

7-1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即融資或融券,對於想買進股票而資金不足或想賣出股票而欠缺股票的投資人,由證券公司提供資金或股票予以融通的一種交易方式。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
進階學習:高級,參
7-2融資、融券
融資:融,就是融通,也就是借的意思;資,就是資金,所以融資就是借錢的意思。投資人預期股價會上漲,卻沒有足夠的資金,於是自備部分資金向證券公司借一定額度的資金先行買進股票。待賣出股票後,再將賣出所得的錢加上利息本金後償算。
別稱:買空、多頭、墊款
融券:融,就是融通,也就是借的意思;券,就是股票,所以融券就是借股票的意思。投資人預期股價會下跌,因此向證券公司借股票,先行在市場上賣出,賣出之價款則作為擔保品,等到股價下跌才買回股票還給融資機構以賺取價差。
別稱:賣空、空頭
相關詞彙:信用交易(解釋7-1)
進階學習:高級,參
7-3融資餘額、融券餘額
融資餘額:當日收盤為止,融資累計的金額。
融券餘額:當日收盤為止,融券累計的張數。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
7-4停資、停券
停資:當股票在以下幾種情形發生時,證交所及櫃台買賣中心得公告暫停該股票之融資交易,稱為停資。1.股票變為全額交割股2.下市3.有鉅額違約交割情事4.股價波動過度激烈5.股權過度集中6.成交量過度異常
停券:當股票在以下幾種情形發生時,證交所及櫃台買賣中心得公告暫停該股票之融券交易,稱為停券。1.股票變為全額交割股2.下市3.有鉅額違約交割情事4.股價波動過度激烈5.股權過度集中6.成交量過度異常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
7-5融資追繳、融券回補
融資追繳:授信機構為保障自身利益,在授信期間內融資買進股票需在一定的擔保維持率之下,如果不足規定之最低標準,融資戶必須在三日內補足差額,稱為融資追繳。
融券回補:授信機構為保障自身利益,在授信期間內融券賣出股票需在一定的擔保維持率之下,如果不足規定之最低標準,融券戶必須在三日內補足差額,稱為融券回補。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
7-6融券標借
融券標借:當融券餘額超過融資餘額時,證券公司於次一營業日或再次一營業日在台灣證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市場以公開方式向該種股票所有人標借、恰借或標購等方式取得該項差額股票,稱為融券標借。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融資餘額、融券餘額(解釋7-3)
7-7當日沖銷
當日沖銷:投資人在同一天對同一股票以融資融券的方式買進及賣出,以券資相抵的方式來賺取差價。
別稱:當沖
相關詞彙:融資、融券(解釋7-2)
7-8多頭、空頭
多頭:看好股市或某家公司的行情,預期股票將上漲,所以先買進股票,等到股票上漲再賣出。
空頭:投資人對未來抱著悲觀的態度,預期股價會下跌,所以在股價尚佳時借股票來賣,低價位時再把股票買回來還,一出進賺取差價。
7-10斷頭
斷頭:股市行情變動幅度過大,因而造成投資人的保證金不足,又未能於限期內再補足保證金,此時證券公司為確保債權,主動將客戶的擔保品出售或回補的行為。
相關詞彙:融資追繳、融券回補(解釋7-5)

名詞解釋-配股

6-1現金股利、股票股利
現金股利:公司盈餘扣除必要開支後分配給股東,稱為股利。股利以現金的形式發放,稱為現金股利。
股票股利:公司盈餘扣除必要開支後分配給股東,稱為股利。股利以股票的形式發放,稱為股票股利。
相關詞彙:除息、除權(解釋6-2)

6-2除息、除權
除息:公司把現金股利配發給股東時,股票市價將發行公司配給股東的股息價格扣掉,稱為除息。
除權:公司把股票股利配發給股東時,股票市價將發行公司配給股東的股票股利的價值扣掉。
相關詞彙: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解釋6-1)

6-3貼息貼權、填息填權
貼息:除息後,股價下跌,不但未能補回股息差價,還繼續下跌,稱為貼息。
貼權:除權後,股價下跌,不但未能補回除息差價,還繼續下跌,稱為貼權。
填息:除息後,股價上漲,把除息的差價補回來。
填權:除權後,股價上漲,把除權的差價補回來。
相關詞彙:除息、除權(解釋6-2)、除息參考價、除權參考價(解釋6-8)
6-4除權除息基準日
除權除息基準日:當一公司決定增資配股或分派股利、股息時,需訂定某一日為除息除權基準日,因公司股東名冊常會有所更動,所以以該日為基準日,依該日的實際股東名冊為準分派股利股息。
相關詞彙:增資(解釋2-4)、除息、除權(解釋6-2)、最後過戶日(解釋6-5)、除息日、除權日(解釋6-6)
6-5最後過戶日
最後過戶日:基準日決定後,由基準日算起前五日為停止過戶日,以便公司整理股東名冊。通常是在除息(除權日)後的2天。投資人必須在這一天之前完成過戶,否則將領不到股利。
相關詞彙:除權除息基準日(解釋6-4)、股東(解釋1-1)、除息、除權(解釋6-2)、除息日、除權日(解釋6-6)
6-6除息日、除權日
除息日:上市公司為發現現金股利而停止股東辦理過戶前的第二個營業日,在該日以後買進的股票即不能參加除息。
除權日:上市公司為配發股東股票而停止股東辦理過戶前的第二個營業日,在該日以後買進的股票即不能參加除權。
相關詞彙:除權除息基準日(解釋6-4)、最後過戶日(解釋6-5)
6-7除權行情
除權行情:當公司宣佈發放的股利很高,表示股票的投資價值也增加,就會吸引更多投資人搶在除權價格降低時買進,使得價格上漲。這種上漲的現象,就叫做除權行情。
相關詞彙:除權(解釋6-2)
6-8除息參考價、除權參考價
除息參考價:前一交易日之收盤價-現金股利之金額
除權參考價:前一交易日之收盤價÷(1+配股率),配股利就是公司配發股票股利的比率。
相關詞彙:收盤價(解釋6-2)、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解釋6-1)
6-9含息股票、含權股票
含息股票:尚含有股息之股票。一般指現金股息。
含權股票:尚含有股權之股票。一般指股票股利。
相關詞彙: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解釋6-1)
6-10無償配股、有償配股
無償配股:公司利用盈餘的一部份轉增資發行股票,依比例配發給公司持股的股東,股東獲取新股無須另繳股款,稱為無償配股。另外,公司資產將資產增值的部分每年以若干比例配發給公司的持股者,亦屬無償配股。

有償配股:股票發行公司辦理現金增資,經股東大會通過並承經主管單位核准,公司股東按一定的比例,繳清認購股票的股款,使獲得配股的權利,稱為有償配股。
相關詞彙:現金增資(解釋2-4)

名詞解釋-市場交易

5-1證交所
證交所:為法人組織,所有上市股票的交易均透過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所只為進行交易制定規則,本身不能買賣股票,也不能決定交易價格。它並接受公司上市的申請上市公司訊息的查證與公開、交易所的監管等等。
別稱:證券交易所
相關詞彙:上市(解釋4-3) 
5-2 證交稅、手續費
證交稅:買賣股票時,賣出股票的一方需按每次交易成交價格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
手續費:證券經紀商受託買賣股票,成交後向委託人收取的費用。費用採彈性,上限為千分之1.425。
相關詞彙:證券經紀商(解釋3-3)
進階學習:初級,肆 
5-3 股價升降單位、漲跌幅限制、漲跌停板
股價升降單位:即股價漲跌之單位:
市價未滿5元者 0.01元
5~14.95元 0.05元
15~49.9元 0.10元
50~149.5元 0.50元
150~999.0元 1.00元
999元以上 5.00元
漲跌幅限制:股票的漲停與跌停,以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的7﹪為限,目的在於穩定股價,防止投資人反應過度,造成股價大漲大跌的情況。
漲跌停板:同一交易日中,股票漲跌幅度不得超過前一營業日收盤價格的7﹪,而這個7﹪的上限就稱為漲停板或跌停板。
相關詞彙:收盤價(解釋5-4)
進階學習:初級,伍 
5-4 最高價、最低價、開盤價、收盤價、成交價
最高價:當天成交價格中,最高的價格。
最低價:當天成交價格中,最低的價格。
開盤價:交易當日第一筆股票成交的價格。
收盤價:交易當日最後一筆股票成交的價格。
成交價:買方欲買進的價位與賣方欲賣出的價位相同,經交易所電腦撮合而成交時的價位,即為成交價。
相關詞彙:證交所(解釋5-1) 
5-5 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分時加權股價指數
發行量加權指數:台灣證券交易所編制,衡量台灣股市集中市場上漲或下跌的指標。以選樣股票的收盤價格×上市股數÷基期的市價總值×100。
別稱:市價總值指數
分時加權股價指數:根據計算加權股數的方法,計算出個別時段當時成交價格的指數。
相關詞彙:證交所(解釋5-1)、集中市場(解釋4-2)、收盤價(解釋5-4)
進階學習:初級,伍 
5-6 內盤、外盤、內盤交易、外盤交易
內盤:目前市場上買方所出的買價
外盤:目前市場上賣方所出的賣價
內盤交易:以買價成交
外盤交易:以賣價成交
相關詞彙:成交價(解釋5-4) 
5-7 買超、賣超
買超:買進的數量或金額超過賣出的數量或金額,代表看好該股的人較多。
賣超:賣出的數量或金額超過買進的數量或金額,代表看壞該股的人較多。 
5-8 市價交易、限價交易
市價交易:未指定買進或賣出的價格,依當時市場公開交易的價格撮合買賣,稱為市價交易。
限價交易:價格內才買進或賣出,稱為限價交易。
別稱:掛牌交易 
5-9 警示股、全額交割
警示股:交易價或量明顯異常,由交易所公告警示之股票。
全額交割:客戶向經紀商委託買賣時即應繳足金額或股票,也就是買進全額交割股票時要繳足買進價款;賣出時必須先繳驗股票,不得沖銷。被列為全額交割的股票都是財務發生困難或停工的公司,用意在限制其股票的過分流通。
相關詞彙:交易所(解釋5-1)、經紀商(解釋3-3)、沖銷(解釋7-8) 
5-10 內線交易
內線交易:個人因職務之便取得公司內部資料,而在公司股票漲跌前先行買進股票或賣出股票,謀取不當利益,稱做內線交易。 
5-11 
零股交易
零股交易:買賣股票數量不足一交易單位者,即少於1000股。
相關詞彙:股份(解釋1-3)

名詞解釋-市場類別

市場類別

4-1初級市場、次級市場

初級市場:初級市場就是新上市公司將股票賣給投資人,由證券發行人(公司)、購買人(投資人)及仲介機構(承銷商)所組合而成。
別稱:發行市場
次級市場:指證券發行後買賣交易的市場,一般投資大眾所買賣的股票都是此類。其中又依交易型態的不同,分為集中市場與店頭市場。
相關詞彙:集中市場、店頭市場(解釋4-2)、承銷商(解釋3-3)

4-3上市、上櫃
上市:
公司向證交所申請股票上市成功,就是上市公司,不過審核的標準較上櫃公司嚴格。上市公司買賣的市場為集中市場。
別稱:
上市公司
上櫃:
向櫃檯買賣中心申請上櫃成功,就是上櫃公司。對於資本額、獲利能力、設立年限等標準均較寬鬆。上櫃公司買賣的市場稱為店頭市場。
別稱:
上櫃公司
相關詞彙:
集中市場、店頭市場(解釋4-2)
進階學習:
初級,參

4-2 集中市場、店頭市場

集中市場:
上市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以集中競價的方式買賣的股票,稱為集中市場。
店頭市場:
為上櫃公司所提供一個公開交易的地方,目前交易場所設在櫃檯買賣中心,又稱店頭市場。
相關詞彙:
上市、上櫃(解釋4-3)
進階學習:
初級,參

名詞解釋-買賣股票的對象

買賣股票的對象

3-1三大法人
三大法人:法人機構包括政府機關、證券自營商、外資法人、保險公司、投信公司等,而一般我們在股市上常聽到的三大法人是指外資、投信、自營商。三大法人因挾帶龐大資金進出股市,動向因而備受矚目。
相關詞彙:投信(解釋3-2)、自營商(解釋3-3)3-2投信、投顧
投信:主要在募集眾人資金,由專業經理人做有效投資之專業機構,而此所募集的金額又稱共同基金,為投資理財工具的一種。
別稱:證券投資信託公司
投顧:接受投資人委託,對證券投資事宜提供建議與分析者。
別稱: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3-3自營商、承銷商、經紀商
自營商:自行買賣上市上櫃公司股票及政府債券為主,需自負盈虧風險,並不接受客戶委託業務,亦不得從事信用交易。
別稱:證券自營商
承銷商:協助公司上市上櫃的各項輔導以及公司公開發行或增資時,代銷或包銷上市股票。
別稱:證券承銷商
經紀商:俗稱號子。以接受客戶委託買賣有價證券為主要業務,不得自行買賣股票,主要收入來源是手續費或佣金。
別稱:證券經紀商
相關詞彙:信用交易(解釋7-1)、公開發行(解釋2-1)、增資(解釋2-4)、代銷、包銷(解釋2-2)、委託買賣(解釋5-9)
3-4大戶、主力、作手
大戶:類似主力,就是資金雄厚,進出股票數額龐大者。
主力:指交易金額非常大的投資者,如公司大股東、市場金主及特定操盤人士。
作手:操作股票的高手,通常以大戶或金主互相聯合操縱股價,並從中獲利。
相關詞彙:散戶 (解釋3-5)、內線交易(解釋5-12)
3-5散戶

名詞解釋-發行

2-1公開發行公司
公開發行公司:指股票公開發行的公司。可能為上市公司或未上市公司,若是上市公司,指股票已公開發行且已上市者,另一類則為未申請上市但卻已辦理股票公開發行手續者。所謂公開發行指的是向廣大、不特定的投資大眾公開募集資金,以避免被少數公司壟斷。
相關詞彙:上市(解釋4-3)
2-2承銷、代銷、包銷
承銷:公司發行股票時,委託銀行信託或證券承銷商替公司進行推銷新股票的工作。因承銷方式不同,一般常見的有代銷及包銷等。
代銷:證券承銷商替企業推銷股票,但是不保證一定如數售出,如銷售期間到期卻沒有全部售完,股票將還給發行股票的公司,由發行公司負擔資金募集不足的風險。
包銷:由一家或數家證券承銷商準備充裕的資金向發行股票的公司買入全部的股票,然後依當時的股票行情分批售完。
相關詞彙:證券承銷商(解釋3-3)、公開發行公司(解釋2-1)
2-3溢價、溢價發行
溢價:高於面額或淨值的價格。
溢價發行:上市公司獲得證管會的核准,以高於面額或淨值的價格辦理公開承銷或是現金增資,即是溢價發行。
相關詞彙:面額(解釋2-5)、淨值(解釋2-5)、承銷 (解釋2-2)、現金增資(解釋2-4)
2-4增資、現金增資
增資:上市公司基於業務、投資需求或用於改善財務結構而提高資本額,即稱為增資。
現金增資:公司發行增資股,以現金的方式在市場募集所需的資金,一般依市價發行,因此現金增資多為溢價發行。
相關詞彙:資本額(解釋1-2)、溢價發行(解釋2-3)
2-5市值、淨值、面額
市值:股票實際的市價,也就是股價,包括發行公司的獲利能力、市場資金供需等都會影響股票的市價。
別稱:市場價值
淨值:股票帳面上的資產價值。簡單的說就是公司的資本加上累積盈餘或減除虧損後所得到的數值。若要得知每股淨值,則以公司總淨值÷公司發行總股數=每股淨值
別稱:帳面價值
面額:股票票面上所印製的金額,台灣的股票無論公司大小,股票面額一律都是10元。
別稱:票面價值
相關詞彙:保留盈餘(解釋8-7)
進階學習:初級,貳
2-6普通股、特別股
普通股:股份公司公開發行的股票,持有人擁有該公司固定比例的所有權,權利包括表決權,盈餘分配權、剩餘財產分配權與優先認股權等。
特別股:特別股在分配利得與清算資產時的權益優於普通股股東,但特別股股東無投票權。
別稱:優先股
進階學習:初級,壹

名詞解釋-公司基本資料

1-1
股票、股東
股票:公司向投資大眾募集資金,所發給的憑證就叫做股票。
股東:投資公司,擁有股票的人。
進階學習:初級壹、一
1-2
股本
股本:公司發行股票所取得的資金。
別稱:資本額
1-3
股份
股份:股東持有股票的計算單位,台灣地區一張股票為一千股。
相關詞彙:股東(解釋1-1)
1-4
股東會
股東會:由股東舉成的會議,可選舉董監事,對決議公司重大事項擁有投票權,每年召開一次。
相關詞彙:股東(解釋1-1)、董監事(解釋1-5)
1-5
董監事、董事會
董監事:董事及監察人的簡稱,由股東選舉產生,董事負責決定公司營運重大事項,監察人負責監督董事決策方向。三年為一任。
董事會:由股東選舉所產生的董事組成的會議,可不定期召開,至少三人,決定公司營運重大事項。
相關詞彙:股東(解釋1-1)

支撐與壓力(四)

5.應用原則
判斷支撐與壓力,是研判價格走勢轉折的重要工具。而在應用上,趨勢線、價格型態的頸線以及整數心理關卡等,都是支撐或壓力的出現區。而支撐或壓力在概念上,是一個區域而不是特定點,因此在繪製支撐壓力線時,有時可發現以一個支撐區域或壓力區域來表現將更實用。


以支撐或壓力線來實際運用時,將經常會出現假訊號,或是多頭/空頭陷阱。因此必須訂定一個主觀的比率來認定突破,例如價格的3%。另一個方法便是以支撐或壓力區間來取代3%。在這個時候,當壓力區間的上限遭突破或支撐區間的下限遭穿越時,則認訊號確立。

支撐與壓力(三)

支撐或壓力出現的位置

4.判定支撐壓力的力道準則
支撐或壓力的另一項重要的問題是其力道強度如何。一般而言,判定力道強度的方式,可以從成交量、價位距離、形成時間及測試次數來判定。其中成交量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
Ⅰ.由該價格區的成交量情況來判定支撐壓力的力道
支撐或壓力形成的原因是需求或供給的集中區,而這種集中現象則表現在成交量的大小。當一個底部發生是伴隨著大成交量時,則隨後該處所構成的壓力將會較大。
Ⅱ.目前價位與支撐/壓力區域的距離,是其強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價格由40元開始下跌,跌到31元後漲到34元,之後再跌到26元時,這個時候,31元對26元而言將是很明顯的壓力,但如果價格是從34元跌到29元,則31元的壓力將不會太明顯。
Ⅲ.先前的支撐壓力區與現在的時間距離
時間較早前所形成的支撐或壓力,可能在隨著時間的經過後,在逐漸的換手下,力道將逐漸消失。相反的,在近期才形成的支撐或壓力區域,其有效性將會較強。
Ⅳ.測試次數越多的支撐壓力區,顯示其力道強
當測試越多次均成立的支撐壓力區,其支撐壓力是顯著的。
但是短時間的密集測試則有助於支撐壓力的減小,因為每一次測試,都會消化掉一部分的力道。例如,價格由25元上攻至30元後拉回至28元,若28元再迅速上攻,則壓力的力道將較前一次小。但是如果測試失敗,價格遠離後,原來在測試區買進者都將形成套牢,而成為下一波的壓力。此時,測試的次數越多,將顯得力道越強。

支撐與壓力(二)

支撐或壓力出現的位置

Ⅰ.過去發生的波峰或波谷,將是支撐或壓力區域
由於供給或需求無法在事前得知,因此要直接觀察支撐或壓力是困難的。但技術分析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便為趨勢的演變將重複發生,因此觀察過去價格走勢將可以發現支撐或壓力的出現。當在某些區域,向上價格的走勢發生折返時,則顯示該區域附近將出現賣盤使得價格折返,因此該區域即為壓力區,尤其是當價格遇到該區域而發生折返的次數越多時,則這個壓力區將越有效。同理,當價格下跌到某些區域時,便發生反彈,則顯示這個區域具有相當的潛在買盤,因而形成一個支撐區。
由於發生過的經驗得知,價格到了該區域附近,發生了折返的現象,而需求或供給的行為模式是具重複性且不易改變的,因此我們將預期,如果價格再度回到該區域時,將再次引發賣盤,而使得價格再度折返,因此過去的波峰位置將預期是壓力形成的區域。同理,波谷的位置將是支撐所形成的位置。


Ⅱ.趨勢線為支撐及壓力的所在
由於價格走勢有其趨勢,因此所形成的波峰或波谷將隨著長期趨勢而改變,這意味著存在於投資人心中的理想供給價位或需求價位亦會隨著時間趨勢而有所修正。因此,數個波峰或數個波谷將可描繪出投資人心中對供給價位或需求價位之變動趨勢,這即是趨勢線所表現的支撐或壓力線。


Ⅲ.短線過熱將形成心理關卡,為壓力或支撐的所在
某些狀況下,由歷史資料所推斷的支撐或壓力會出現與目前價位相距甚遠的情況,但這個時候並不表示價格上漲或下跌短期內都不會遇到壓力或支撐。由於支撐或壓力為投資人心中的供需價位的集中區域,因此,當短線漲幅過大時,市場將會因為大多數人都達到了獲利目標,而造成獲利回吐的壓力。同理,當短線跌幅過大時,將會吸引投資人進場,而造成支撐。以台灣市場而言,短期內若價格漲幅超過約20%時,價格將會有拉回的情況。

Ⅳ.整數價位亦為支撐或壓力之所在
投資人獲利了結或心中理想的買點,通常或設定成整數價位,如40, 25, 100等。因此這種整數價位亦會成為價格的支撐或壓力,但時間不會太長。

Ⅴ.經常出現的價位亦顯示其為支撐壓力區
當價格經常出現在某數字區域時,許多投資人將會以該常出現的數值作為其買賣的決策點,因此這種價位將變成一個支撐或壓力區域。

Ⅵ.支撐及壓力將相互轉換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準則。支撐或壓力並非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概念。當價格向上對某壓力區進行突破前,將不斷的對壓力線作測試(即買盤進攻供給密集區間,並且無功而返的價格行為,如同試探賣壓的強度),每一次測試,都將消化掉一些賣壓。因此,當價格發生突破時,代表市場在該價位的累積需求已超過了供給,亦即突破代表市場參與者的結構發生改變,因而造成突破。在這個時候,市場參與者的信心十足,認定原來的壓力區正是價格上漲起點,未來空間大(這正是這群人買進的理由),因此在這個價位附近都是買點。於是,在原來的壓力區變成了需求密集區域,即支撐區。因此在當價格帶量突破壓力區時,原來的壓力區將轉變成為支撐區。而支撐區被價格穿破後,原有的支撐將轉變成為壓力區是相同的道理。
注意! 這個結構改變判定必須依靠成交量是否夠大來判定,若成交量不夠大,則不能確定市場參與者是否夠多到足以使結構發生改變,唯有突破配合大量的成交量,才能肯定市場結構發生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均以巨量與否來確認是否為有效的突破的道理。
支撐與壓力將相互轉換的另一個原因是投資人心理面轉變的因素。即使同一群投資人,也可能因為價格經常會回到壓力區域,而開始認為即使在壓力區域買進,發生損失的機會也不會太高。尤其是當壓力被突破時,這種心理面的轉折將顯著的發生,使得投資人對買進價位的設定將調整至原壓力區域,很明顯的,這個時候的壓力區已轉變成支撐了。而支撐轉變成壓力的道理亦同。

支撐與壓力(一)

(1)圖形



(2)意義
支撐的意義即為需求集中的區域,亦即潛在的買進力道的聚集區;而壓力則為供給集中的區域,價格達到該區域時,將引發賣方力量出現。
支撐與壓力是與趨勢線相關的觀念。趨勢線談論的是未來價格的可能走向,因此在上升趨勢線的下端,存在著潛在不小的買進力量,使得價格持續往趨勢線方向走,這個力量即為支撐。同理,在下降趨勢線的上端,存在著為數不小的賣出力量,使得價格有沿著下降趨勢線進行的傾向,而這個力量即為壓力。




另一方面,支撐與壓力亦與價格的型態有密切的關係。某些價格型態,已表現出需求或供給集中的意涵,所以在特定的價格型態下,將會出現特定的支撐或壓力的現象。例如,反轉型態的W底的頸線,本身即為一壓力線,當價格突破頸線(壓力線)後,壓力轉而成為支撐,趨勢反轉。




研究支撐與壓力,必須要了解二項基本的問題:第一個是支撐或壓力可能出現的位置為何? 第二個是支撐或壓力的力道如何?

缺口-竭盡缺口

(1)圖形



(2)意義
竭盡缺口代表一個走勢的末端,趨勢力道衰竭的象徵。一般而言,跳空缺口是市場力道的展現,尤其是帶量的跳空缺口。然而,在缺口發生後如果無後繼之力,走勢為之停頓時,則顯示這個缺口是市場的最後一道力量,之後市場已無動能再維持原有的趨勢了。因此最後這道將市場動能全部耗盡的缺口,所顯示出來的意涵便暗示了市場的力道將可能出現竭盡態勢,進入整理或反轉的可能性大增。
竭盡缺口如同逃逸缺口,亦是發生在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中。但竭盡缺口則是由盛而衰的表徵。不過,當在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中,必須去分辨竭盡缺口或是逃逸缺口。由於快速走勢的第一個缺口一定是逃逸缺口,因此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以逃逸缺口的發生位置當作走勢的中點,來計算整個趨勢的長度,從而便可判斷該處所發生的缺口是不是竭盡缺口。另一個判斷的方法則是成交量,如果當天爆出不尋常的巨量(相較於先前的價格走勢),並且寬度更寬大時,則很可能是一個竭盡缺口。
就是否被填補的角度來觀察,則竭盡缺口通常很快便會被填補。這個填補的意涵即為趨勢中斷之意。至於後續的發展,可能是整理型態,亦可能是反轉型態。

(3)應用原則
Ⅰ.竭盡缺口不代表反轉訊號,但竭盡缺口的發生,代表原來的走勢將被中止。這時候應該暫時出場觀望,因為後續有反轉的可能。
Ⅱ.缺口被填補,代表這個缺口是竭盡缺口的確認。

(4)缺點
與突破缺口一樣,竭盡缺口亦可能發生在成交日中,而非二個成交日間。

(5)補救措施
發生在成交日中的竭盡缺口,代表缺口的發生當日即被填補。這便是單日反轉訊號,其技術面上是屬於比整理型態更為弱勢的格局。

缺口-逃逸缺口

(1)圖形

(2)意義
逃逸缺口又稱為連續缺口(continuous gaps)或是衡量缺口(measuring gaps)。它的發生頻率較低,但具重要的技術指標意涵。
逃逸缺口的發生,主要發生在價格趨勢出現筆直的走勢情況,即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之中出現。趨勢初期由承接期發動後,將呈現加速發展現象,並且伴隨著大的成交量。在這個過程中,激情的追逐常會發生寬大的缺口,這代表著巨量換手成功。並且這個缺口的出現,也確保了主升段的持續走勢,所以就整個趨勢的長度來看,第一個逃逸缺口透露出市場對後勢的看法,認為還會持續既有的趨勢,並且幅度會相當,如此才足以吸引一批換手量。所以當第一個逃逸缺口出現時,大致便可衡量出整個趨勢的長度,缺口代表著趨勢只進行了一半的意涵。
在一段上升或下降的走勢中,逃逸缺口可能出現二、三個,這代表著市場的激情可能使行情延伸更大,則趨勢中點的衡量可以用第一個及第二個缺口的中點來當作趨勢走勢的中點。

(3)應用原則
Ⅰ.逃逸缺口需配合大量成交量,以代表換手成功意涵。則此時可以作為趨勢只走了一半的訊號。
Ⅱ.如果發生二個以上的逃逸缺口,則可以用第一個及第二個缺口的中點作為趨勢的中點。
Ⅲ.逃逸缺口不易被填補,因為它多是發生在走勢順暢的時候。所以當一個缺口在幾天內便被填補,則應懷疑其為竭盡缺口而非逃逸缺口。

(4)缺點
一般人很容易將竭盡缺口誤認為逃逸缺口,而誤判行情。

(5)補救措施
通常在行情快速發展中,第一個缺口必定是逃逸缺口。就保守情況而言,除非有特別的理由,否則不要對第二個以後的缺口抱太樂觀的期待,因為它們很可能是竭盡缺口。

缺口-突破缺口

(1)圖形



(2)意義
突破缺口通常發生在一段價格整理區之後,當價格在交易密集區完成整理,並發生突破時,常以缺口型態顯現出來,這種缺口便是突破缺口。
突破缺口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在一段長時間的價格整理時,頸線附近的價位在整理期間不斷的出現賣壓,而在多頭力道前仆後繼的持續將賣壓消化。終於在某一時點,頸線附近的賣壓被消化完畢,於是價格便在需求力道推進下,向上跳空,形成缺口。由於價格以跳空的方式突破頸線,因此這缺口便稱為突破缺口。
因此,由突破缺口形成的原因可知,突破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格訊號。突破缺口使得價格正式突破頸線,如果這個突破伴隨著大量,則可以確認這個突破是一個有效的破突,為強烈的買進訊號。
由於突破缺口是一個價格將展開一段趨勢的訊號,因此,伴隨著大量的突破缺口,通常不會在短時間內被填補,這是因為帶量的跳空突破,其強度已較一般帶量突破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訊息了,因此不太可能發生缺口被填補的這種技術性弱勢格局情況。

(3)應用原則
Ⅰ.在一段整理區後,發生爆量的向上跳空突破時,則此時表示趨勢明顯向上。為強烈買進訊號。
Ⅱ.頭肩的價格排列亦經常以突破缺口的方式來突破頸線,而判斷是否是有效突破,成交量仍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4)缺點
若這個跳空的突破缺口是發生在當日的盤中走勢,則將無法被日線紀錄。並且許多突破缺口都是在當日的盤中發生,而不是發生在某日的收盤與隔日的開盤之間,這將使得這個寶貴的資訊易被忽略。

(5)補救措施
將同類族群作同時期的比較,來作推斷。

缺口-普通缺口

所謂缺口,就是一段沒有交易的價格區間。而形成這種無交易的價格區段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市場環境因素,有些則與市場的供需強弱度有關。而後者具有重要的意涵,為討論的重點。一般而言,可將缺口分為普通缺口、突破缺口、逃逸缺口及竭盡缺口四大類,其中普通缺口及突破缺口與價格型態有關,而逃逸缺口及竭盡缺口則與價格趨勢的長短有關。而就趨勢的走勢過程而言,突破缺口為走勢的起點,逃逸缺口顯示趨勢的持續性,而竭盡缺口則代表了趨勢的停頓或結束。

1.普通缺口(common gaps) 或 區域缺口(area gaps)
(1)圖形



(2)意義
普通缺口主要是由於市場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為成交量過低,以致於在部份價格區間發生了沒有交易的情況。觀察一些高價但成交量低的股票價格,則很容易觀察到缺口的發生,或是發生在價格發生盤整時,伴隨著成交量的萎縮,亦很容易觀察到缺口,這些便是普通缺口。
就預測上,普通缺口幾乎無預測意涵存在,因為它的形成因素不是供需面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就填補上,由於普通缺口的發生通常是在成交量小的環境發生的,因此當時的價格趨勢多半屬於橫盤整理格局,因此缺口會在短時間內即被填補,因為價格會在區間內進行擺盪而使缺口被填補。
普通缺口具備的技術分析意涵非常少,不過,由於普通缺口多發生在整理格局上,因此,我們仍可以從一個發生多個缺口的價格走勢來判定它是整理格局,而不是反轉型態。

繼續型態-三角

(1)圖型



(2)意義
三角型態是最常見的價格形態,但也是一個不可靠的形態,因為發生三角型態後,它可能成為反轉型態,但也可以是連續型態。儘管如此,它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型態,因為它十分常見。不過以實證來看,其為連續型態的次數較為頻繁(可能佔到3/4),因此,許多人亦直接將之視為連續型態。總之,三角型態具有「整理」的意涵,所以通常都將持續原有趨勢。但在特殊情況下,會出現反轉情況。
三角型態是由一連串的價格波動所構成的。它可分為等腰三角(symmetric trangle)、上升三角及下降三角(後二者皆為直角三角)。等腰三角是其中較富變化的型態,開始時價格波動較大,但不斷的價格波峰的高度逐漸下降,同時價格谷底也不斷的墊高,形成二條收歛的趨勢線情況,價格往未來的方向收歛,所形成的形狀便如等腰三角(圖a)。等腰三角型態的價格大幅波動,正顯示著市場對股價趨勢的看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形成多空交戰,而這也這是三角型態可能是一個連續型態,也可能是反轉型態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市場還沒決定價格最終的趨勢方向所致



而上升三角與下降三角(如圖b及圖c)則為較明顯的價格型態(但不全然如此)。上升三角為底部形成上升趨勢線,且峰部形成水平趨勢線。形成的時間多在價格趨勢在走揚時,由於股價漲幅達一定水準時,先前買進者在特定目標價位進行獲利了動作,因此短線上來看,當價格遇到某特定價位時便出現壓力。但向上的趨勢使得底部價格被不斷的墊高(在此時,出貨的一方亦看好後勢而不願殺低,使得壓力線得為水平),最後在這不斷的上下震盪後,換手成功,買方順利將籌碼吸收,此時方發動下一波的攻勢,股價突破水平壓力線而開始另一波的上漲。

而下降三角的形成則與上升三角相反。下降三角在多空交戰,不斷的經過換手後,整個價格趨勢仍持續向下,顯示空方不斷佔優勢。最後在多方失去信心後股價發生突破,持續另一波的下跌趨勢。

(3)應用原則
Ⅰ.等腰三角實際上可能向上或向下突破,並且沒有可靠的線索可以作判斷。但在多數的狀況下,等腰三角在完成之後,價格趨勢通常會朝原先的方向進行。而直角三角的趨勢方向通常是朝著斜邊方向進行



Ⅱ.三角型態發生突破的時機通常在頂點間的1/2至3/4的範圍左右。如果超過了3/4,顯示市場仍然在猶豫不決價格的趨勢。這個時候,顯然原先的價格趨勢並不夠強,則突破後的走勢將不會太強。反之,越早突破,則走勢將越強。



Ⅲ.與頭肩型態相同,上升的突破須配合大的成交量來確認。但下降的突破則不一定要有大成交量作確認。
Ⅳ.等腰三角向上突破後,如發生伴隨著量大的下跌時,則在上升趨勢線將有強力的支撐。
(4)缺點
三角型態在發展上,有可能發生向上或向下的突破走勢,且事前沒有太多的訊號可供判斷。
(5)補救措施
同時參考其他同類型的公司。如果其他公司發生了頭肩頂等反轉趨勢,則可用以作為該價格的發展參考。

繼續型態-楔形

(1)圖形



(2)意義
楔形的價格型態類似於三角型態,也是發生在價格整理的一種常見型態。在價格出現上下小幅波動的整理期間,楔形的波峰/谷連接所形成的趨勢線亦是呈現收歛的(這點與三角型態相同),但與三角型態不同的是,其收歛的趨勢線是呈現相同的(向上或向下)走勢。
上升楔形常發生在空頭走勢的反彈波,為技術面轉弱的表徵。上升楔形並無明顯的上檔障礙須要突破,但價格走勢卻像是被框住,顯示雖然買方亟力想掙脫空頭走勢,但力道不足以致於無法有效突破上方趨勢線,形成想突圍卻陷入區間中的情況,因此一旦跌破下方趨勢線,便將快速的再展開既有的空頭趨勢。
上升楔形除了發生在下降趨勢中形成的一個連續型態外,上升楔形亦經常發生在漲勢的末端,而成為頭部,之後便發生一波快速的下跌走勢。
而下降楔形與上升楔形不同之處在於,下降楔形在價格發生突破後,不會像上升楔形一樣快速變化,下降楔形價格突破後多半形成圓形底的型態,價格緩步上升。而上升楔形與下降楔形都是價格的停頓走勢,但造成停頓的原因是趨勢力道需稍作休息才能繼續前進,為漲多或跌多了的休息,因此後繼趨勢不變。

(3)應用原則
Ⅰ.由於楔形是一種短期至中期的趨勢型態。所以它適合用在短線上的交易。
Ⅱ.楔形的成交量型態類似於三角型態,即在發展中的成交量會持續萎縮。
Ⅲ.如果在下跌走勢發生上升楔形,則可推斷其應該為反彈波,而不是多頭的第一波,須注意後勢的空頭走勢。

(4)缺點
有時楔形結構與三角型態相近,但二者的趨勢意涵完全不同。需分辨清楚。

(5)補救措施
認清其特質,楔形結構的價格波動較緊密,且二條趨勢線斜率明顯向上或向下。因此若發現趨勢線的其中一邊趨近水平,則這樣的排列應該都是直角三角型態。

繼續型態-旗形

(1)圖形



(2)意義
旗形是短期間內,價格在區間的密集走勢,所形成的價格走勢圖形看起來呈現出一面旗的形狀謂之。旗形在技術分析所代表的意涵為價格趨勢暫時停頓的整理型態。在整理過程中,成交量亦如同三角型態在整理期中會出現萎縮現象,在旗形排列完成後,價格將朝原來趨勢繼續進行。
一般而言,旗形代表著趨勢進行途中的有秩序換手,亦即一種獲利回吐的賣壓出現,因此這個過程的進行時間不會超過數週,快則數日便可完成。整理型態的出現,在於當一個走勢快速推進時,到達某一個程度後,走勢力量一定會發生耗竭情況。因此如要持續發展,勢必重新將力量集中,將信念一致的投資人再度集結,才有力量再往前推進。如果這個重新集結的過程不順,則趨勢將有反轉可能,若集結順利,則為整理型態。
以道氏理論而言,在主趨勢中會有次級的折返趨勢,但狹幅盤整(line)可視為次級折返的替代。整理型態便與道氏的狹幅盤整意義相同。基本上,在一個交易的密集區間,伴隨著成交量萎縮的型態,都具有整理的功能。而旗形或三角旗形是常見的整理型態,也是相當可靠的型態。

(3)應用原則
Ⅰ.旗形的發生為一整理型態,型態完成後,通常代表接下來還有一段與先前幅度相近的趨勢將持續進行。
Ⅱ.整理的時間必須在四個星期內完成,並朝預期的方向突破,否則就有可能發生整理失敗的情況。
Ⅲ.整理過程中,需留意走勢必須伴隨著成交量縮小。

(4)缺點
旗形為一價格趨勢的停頓走勢,但有時會發生整理之後出現趨勢反轉現象。

反轉型態-島型反轉

島型反轉(island reversal)

(1)圖形

(2)意義
島型反轉是一個孤立的交易密集區,與先前的趨勢走勢隔著一個竭盡缺口,並且與之後的價格趨勢相隔著一個突破缺口。在一波價格走勢後,價格在過度預期中跳空,形成竭盡缺口,在整理一日至數日後,價格反向跳空,使整理期間的形態宛如一個孤島。
島狀反轉不是主要反轉型態,因為它形成的時間相當短,不足以代表主要趨勢的意義,不過它通常是一個小趨勢的折返點。其理由明顯,因為前一個跳空發生後,不久便發生反向的跳空,顯見原來既有的趨勢在過度預期後,發生後繼無力的現象。既有趨勢的力道在後繼無力下突然間消失,因此反向勢力便乘勢而起,便發生反向的跳空。這是多空勢力在短時間內鮮明的消長結果。
所以當反向缺口沒有馬上被填補時,便代表多空勢力消長確立,成為趨勢的反轉訊號。

(3)應用原則
在發生島狀反轉訊號時,應注意這個訊號所發出的警告。並且留意後續的發展情況。

(4)缺點
當島狀反轉發生並被確認時,折返走勢已經進行大半了,並且島狀反轉的後一個缺口亦常被填補,形成假訊號。因此要利用島狀反轉進行交易並不容易。

(5)補救措施
將價格趨勢的觀察時間放大,較易掌握訊號所代表的意義。

反轉型態-菱形排列

反轉型態

5.菱形排列(diamond pattern)

(1)圖形



(2)意義
菱形排列亦是主要趨勢中的價格型態。可以將菱形排列的形成過程分成二個階段,即前半段是價格型態走的是擴張排列,但在經過二、三個波峰谷後,價格開始出現收歛狀況,即後半段呈現了等腰三角型態,而形成了菱形排列。
菱形排列並不是常見的價格型態。並且初期的性質如擴張排列一樣,具有成交量都不小(交易熱絡)的性質,因此是屬於頭部的排列方式。具有空頭的意涵。
(3)應用原則
如同等腰三角型態,在突破支撐線後,即為反轉訊號,這時的目標價格至少是菱形上下最長的距離的大小。

反轉型態-擴張

擴張型態(broadening patterns)

(1)圖型



(2)意義
擴張型態是由三個以上波動幅度越來越大的價格走勢所形成的價格型態,由於將每個波峰及每個波谷相連線,將形成開口逐漸放大的走勢,稱為擴張型態。依是否出現水平趨勢線來區分,又可分為直角擴張型態及正交擴張(orthodox broadening)型態。
擴張型態的價格排列形狀如同逆三角形狀,但其意義卻與三角型態截然不同。在三角型態中,由於價格是具有收歛至某一方向的趨勢,因此所透露的意涵為市場的看法漸趨一致。而擴張型態則是相反,它代表著一種市場對後市的不確定感,以致於看法越來越分歧,導致價格的波動越來越大。
由經驗來看,市場對後市發生不安的感覺,通常顯示這個訊號是個空頭意涵。尤其是發生在長期多頭之後發生這個訊號時,更可以認為發生了一個空頭警訊。擴張型態是市場對後市的看法不斷變動,通常交易會較熱絡,因此擴張型態的成交量並不會有縮小的現象。另一方面,由於擺盪的幅度不斷擴大,造成擴張型態並沒有明顯的上下界趨勢線,所以擴張型態的突破並不容易確認。

(3)應用原則
避開發生擴張型態的標的,因為市場的信心發生了不足的訊號。

(4)缺點
擴張型態因缺乏明顯的支撐水準,因此較難判斷突破訊號。並且目標價位亦沒有明顯的衡量方法。

反轉型態-圓形頂(底)

圓形頂(底) rounded tops/bottoms

(1)圖形



(2)意義
圓形頂(底)又稱為碟形(saucers)或碗形(bowls),是一種可靠的反轉型態,但並不常見。圓形頂(底)的價格排列在外緣呈現平滑的圓弧形態,並且沒有突出的相對高點或低點。在形成的時間上,圓形頂(底)的形成時間約在數週至數月之久。當圓形頂(底)形成時,價格趨勢將反轉。
由形成的形態來看,圓形頂(底)事實上可以視為頭肩頂(底)的複雜形態。它可以視為是多空勢力明顯逐步轉移的形態,而頭肩頂(底)則是數波多空強烈交戰的結果。

(3)應用原則
Ⅰ.圓形底的成交量形態與價格形態類似,成交量在跌勢延伸的圓形底初期量稍大,之後在多方仍然怯弱下,成交量逐漸縮小並極度萎縮,但多方勢力會漸漸佔優勢,最後配合成交量逐漸放大而產生一波延伸性的漲勢。所以在價格開始揚升並且成交量放大的時點進場,風險不大。
Ⅱ.圓形頂的成交量則無一定的規則,並且在這個頭部形成的過程中,成交量可能都偏高。因此並沒有比較可靠的衡量方法。

反轉型態-雙重頂(底)/三重頂(底)

雙重頂(底) Double Tops(Bottoms)/三重頂(底) Triple Tops(Bottoms)

(1)圖形

(2)意義
雙重頂常被稱為M頭,而雙重底則常被稱為W底,這是因為其形狀的關係。如果雙重頂(底)發生在大波段的價格走勢之後,則代表趨勢發生反轉。當價格自第二個波峰下拉後低於二峰間的谷底時,則M頭完成。其後將發生一波下跌走勢,幅度則約和頭與頸線間的距離相當。
所謂雙重頂是指價格上漲到某一程度後,出現較大的成長量,隨之則呈現小量拉回,接著價格再度上漲到幾乎與第一個波峰相同的高度,量亦放大,但是卻小於第一個波峰的量。而這個量縮是一個弱勢格局,當價格再度拉回時,跌破頸線,則雙重頂完成,趨勢反轉發生。
並非二個波峰出現便是一個雙重頂,真正的雙重底其實不常見。許多雙波峰的出現其實僅是一個整理型態而已,之後價格持續往原趨勢前進,而非反轉。
在上漲趨勢中,第一個波峰帶著大量後拉回是正常現象,價格上漲遇到獲利賣壓而拉回是合理的。但如果趨勢維持,則拉回的幅度不應太大,不應超過20%,否則是一種弱勢格局的訊號。另外,真正的雙重頂的二個高峰出現的時間可能在數週至數月之久,時間過近的雙峰可能只是整理。在第二個波峰拉回後若跌破原來支撐線,則顯示在心理壓力因素下,後續的賣壓將湧現,引發另一波價格的下跌。

(3).應用原則
Ⅰ.雙重頂的二個波峰的高度相近,且發生時間間隔數週至數月。當價格跌破頸線時,則顯示將發生一波下跌走勢。
Ⅱ.雙重底的性質則與雙重頂類似,但上下相反而已。雙重底的二個谷底是市場對價格底限的測試,經過二次測試不破顯示測試成功,代表市場認為的低點。但測試成功不代表價格便會反轉,價格須在頸線帶量突破,則趨勢的反轉型態才告確立。
Ⅲ.當第二個峰無法有效突破第一個峰時,便為弱勢格局走勢。
Ⅳ.偶爾會出現三重底(頂),其特徵為第三個波峰(底)的高度與先前接近,但成交量更少。但這個型態罕見。

反轉型態-頭肩頂(底)

反轉型態

分析價格型態的重要理論根據是:價格具有趨勢性的發展,除非發生了明顯的反轉訊號,否則趨勢將持續進行。
價格型態可以分為繼續型態和反轉型態,繼續型態是指一個趨勢發生後,發生了橫向整理的型態,而這個整理型態在價格作突破後,將繼續原來的價格趨勢稱之。而反轉型態則是當這個整理型態被突破後,價格將發生與原趨勢相反的走勢稱之。這些型態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道氏理論發揚衍生而來的。歸納道氏理論後,可有意義的將一個市場的價格循環分成三個主要部分----上升趨勢、橫向趨勢及下降趨勢,而道氏理論的目標正是判定趨勢是否發生變化。因此研究價格型態,必先明瞭道氏理論的主要精神,則再來看價格型態更具意義。

1.頭肩頂(底) head-and-shoulders top



(2)意義
頭肩排列是常見的反轉型態。這種排列可分為頭肩頂及頭肩底,前者是發生在行情的高峰時期(如圖a),後者則形成於行情的底部(如圖b)。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它的形成原因,以頭肩頂為例,在一波強勢上漲,因為獲利了結賣壓而使得漲勢暫歇,此時的獲利了結將顯現出成交量放大的情況,並且價格作小幅度的拉回。這便構成了「左肩」,但這時還看不出來將形成頭肩頂。
在拉回之後,行情再度延續原來的上漲趨勢,股價再創新高,並配合大成交量(通常與左肩的成交量相當)。而後又再於另一波的獲利了結而拉回,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回檔的價位會低於左肩的峰位,於是形成了「頭部」。由於左肩的峰位伴隨著大成交量,因此當這波回檔跌破左肩峰位時,持股信心已受影響。
在拉回整理後行情雖然再延續既有趨勢上漲,第三波的漲勢便不如之前的強,不僅價格峰位低於頭部峰位,且成交量亦明顯縮小。顯然經過二次的獲利了結拉回後的上攻,市場欲介入的投資人已大幅減少,多頭勢力退卻,顯示一般人對後勢的看法已發生了變化,這是使得行情反轉的可能性大為提高。這是「右肩」。
而當行情跌破頸線時,為持股信心瓦解的開始,套牢賣壓紛紛出籠,配合著爆量,行情開始反轉。

(3)應用原則
Ⅰ.二個折返點所連結而成的線稱為頸線,頸線為重要趨勢線。在上升趨勢中,一旦價格跌破頸線,或在下降趨勢中,價格突破頸線,則為趨勢反轉訊號。頭肩頂(底)為技術分析上十分明顯且可靠的訊號。
Ⅱ.須注意成交量的變化情況。在左肩及頭部時,須配合大的成交量。所謂大的成交量為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與前一個上漲波相比較而言,成交量具明顯的變化。頭肩底的一個重要特徵為,右肩的成交量將明顯縮小。這是判斷頭肩底的重要依據。一旦頭肩底完成,且價格穿越頸線,配合成交量爆量,則稱為訊號被確認,趨勢開始反轉。
Ⅲ.一旦頸線被突破,則目標漲(跌)幅將是頭部與頸線之間的距離。



Ⅳ.頭肩頂(底)理論實際上正是道氏理論的下降(上升)趨勢理論。因此峰位與谷底間的高低關係具重要意義。即當波峰低於前波高峰時,且波谷低於前波波谷時,則為趨勢反轉的訊號。
(4)缺點
在少數的次數中,會發生價格跌破頸線後立刻回升,沒有發生趨勢反轉。
(5)補救措施
以跌破頸線的3%後作為真正的趨勢反轉訊號,其他則視為假跌破。

股價表現方式-寶塔線

(1)公式
當日收盤價較前n日每日的最高價都還高時-買進訊號
當日收盤價較前n日每日的最低價都還低時-賣出訊號
其中n值可訂3或4或5,視操作的長線與否而定。
而寶塔線圖形的作法則是不管當日開盤、最高及最低價,而直接以收盤價來作圖。當今日收盤價較昨日收盤價高時,則自昨日收盤價向上至今日收盤價劃一個紅長條。反之,若今日收盤價低於昨日收盤價時,則自昨日收盤價向下劃一個黑長條。



寶塔線與K線圖比較,寶塔線省略了開盤價、最高價及最低價的資訊。
(2)意義
寶塔線買進賣出法是一種不帶主觀的評價的投資決策方法,其原則十分簡單,且在多頭市場可以有不錯的報酬率。它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去預設波段的高點或低點,直到訊號出現才認定趨勢反轉,而進行操作。
(3)應用原則
Ⅰ.當收盤價高於前n天的最高價時,為寶塔線翻紅。顯示趨勢向上確立,為買進訊號。
Ⅱ.當收盤價低於前n天的最低價時,為寶塔線翻黑,則為賣出訊號。
友訊

股價
最高
最低
前3日內最高價
前3日內最低價
收盤價
寶塔線訊號
5/23
96
93
101
93.5
94.5
---
5/24
94
91.5
100
93
92
翻黑
5/25
94.5
90
97.5
91.5
90

5/26
92
89
96
90
92

5/29
95
92
94.5
89
93.5

5/30
96
93.5
95
89
95.5
翻紅
5/31
102
98.5
96
89
102

6/1
100
97
102
92
97

6/2
101
98
102
93.5
100

6/3
106.5
102.5
102
97
103

6/5
109.5
101
106.5
97
106

6/7
111
104
109.5
98
110.5

6/8
109.5
104
111
101
104.5

6/9
105
102.5
111
101
103

6/12
105
100
111
102.5
101.5
翻黑
6/13
101.5
95
109.5
100
95.5

6/14
98
95
105
95
95.5

6/15
96.5
94
105
95
94

6/16
97
94
101.5
94
96.5

6/17
97.5
95
98
94
96

6/19
96.5
90
97.5
94
91.5

6/20
93
86.5
97.5
90
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