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AR買賣氣勢指標

1.公式

AR= Σ(H_i - O_i) / Σ(O_i - L_i)
其中H_i表示第i日當日的最高價, O_i為第i日的開盤價。
L_i為第i日的最低價,而 i=1 to n, 一般n取26天的樣本。
( 而Σ符號為累加符號,將i從1加到n)

2.意義

此指標是買賣氣勢強度的測試指標。其原理是將開盤價當作基準,當日股價大於開盤價者視為買進氣勢,有向上推動股價的能量。而將低於開盤價者當作賣出氣勢,有向下推動股價的力量。並且二者值相除以計算衡量二者累計的相對強度。
3.應用原則

(1)AR值高時,代表行情很活潑,但過度的高時(一般以高過1.85為界),則表示股價有過度樂觀現象,買方勢力將可能開始逐漸減弱,宜減碼。
(2)當AR值低時,表示人氣不足,但過低時(一般以低於0.25為界),表示市場過度悲觀,這時有暗示股價已達低點的意味。可考慮介入。
(3)當AR值介於0.25~1.85間時,屬於盤整行情。
(4)AR指標具有領先價格達到高點或落底的性質。
4.缺點

AR值無上界,因此基準值的研判無一定則。因此亦沒有規則性的買賣訊號。另一方面,雖然AR是價格的相對強度指標,但其無法表現出股價跳空缺口的強度氣勢。

5.補救措施

配合K線圖使用。

KD隨機指標

1.公式

先求RSV(Raw Stochastic Value)=(C_n-L_{n})/(H_{n}-L_{n}) *100
其中C_n代表第n日的收盤價,L_{n}代表最近n日內的最低收盤價,
H _{n}代表最近n日內的最高收盤價。 例如n=5
因為C_n - L_{n}表示股價由最低點被推向上至收盤價的幅度,因此在概念上,這股推力是買盤的表徵,因此RSV指標可以視為買盤力道強度的展現。
再將RSV作指數移動平均 (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K_t=K_[t-1]+ a * RSV_t ,即K值為買盤力道RSV的移動平均
D_t=D_[t-1]+ a * K_t ,即再將K值作一次平滑
其中設定K[0]=D[0]=50,而a值一般都設定為1/3 。
2.意義

由RSV的求算公式可看出這亦是一種支撐壓力的概念。而當股價處於多頭時,收盤價有往當期最高價接近的傾向,這時候RSV值也將不斷上升。而在下跌過程中,收盤價則有收在接近最低價的傾向,這時RSV也會傾向下降。但股價往往在投資人追高殺低下,會出現超漲超跌的現象,這個現象便可透過RSV指標超過某一區間而表現出來。當指標不斷往上至高檔時,投資人去追高,超過合理價位的買進行為將使股價超漲,這便形成指標超買的訊號。而超賣訊號亦同理。
不過因為RSV指標的波動程度遠大於價格的波動,會造成許多假突破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取了RSV移動平均線%K及%K的移動平均線%D來使指標平滑,如此並可減少許多雜訊。
由公式,RSV將為一介於0和100的數值,因此K、D值亦會落在0~100之間(因為K為RSV的加權平均數)。透過經驗法則將可知K、D在超過某一數值時代表買超或賣超。而參數n一般採用n=9(即9日KD),因此在應用上,KD會屬於較短、中期的指標。而KD指標不僅運用到開、收盤價,亦使用到最高價及最低價資訊,因此KD指標對盤勢的反應會較敏銳。


3.應用原則

(1)KD指標通常在80以上被視為超買區,在20以下則視為超賣區。且KD指標訊號明顯,十分適合短線操作。
(2)由於D值較K值平緩,因此當K值在超賣區向上穿越D值時,表示趨勢發生改變,為一買進訊號。(即一般所稱KD指標低檔交叉向上時為買進訊號)。而當K值在買超區向下跌破D值時則為賣出訊號。
(3)背離形成為趨勢轉變訊號。當股價突破前波高點,但指標走勢低於前波高點時,或指標突破前波高點,但股價走勢卻一波波往下時,則為背離現象。前者為負背離,後者稱正背離。當負背離發生時為技術面轉弱的徵兆。
4.缺點

(1)在長期上漲的趨勢時,KD指標經常會在超買區高檔徘徊。亦即當股價到達超買區時,可能還會向上再延伸一段行情。因此在大多頭行情時,買超數值可能需要向上調至95。
(2)KD指標較敏感,買賣訊號出現較頻繁。

5.補救措施

買賣訊號出現頻繁,較適合短線操作。並可配合RSI指標使用,以補其指標易高檔鈍化的缺點。

RSI相對強弱指標

1.公式

RSI=100 - (100 / (1+RS))
其中RS為相對強度(Relative Strength,RS)=AUn / ADn
AUn表示n日內收盤價上漲點數的n日平均數=Σ(上漲點數_i) / n
ADn表示n日內收盤價下跌點數的n日平均數=Σ(下跌點數_i) / n
所以RSI亦可改寫成 RSI=100*AUn / (AUn+ADn)

2.意義

RSI指標的原理是假設收盤價是買賣雙方力道的最終表現與結果,把上漲視為買方力道,下跌視為賣方力道。而式中RS即為買方力道與賣方力道的比。亦即雙方相對強度的概念。而RSI則是把相對強度的數值定義在0~100之間,如此更能方便參考使用。而多天期的RSI(即n值較大)其訊號將更具參考性。RSI是一種相當可靠的動能指標。
首先考慮極端值情況。當盤勢全面連續上漲情況時,RSI會趨近無限大(沒有跌的只有漲的,相除則出現無限大),則RSI會趨近於100,因此當行情出現全面多頭時,會導致RSI趨近其上限100。在另一方面,當盤勢出現全面的跌勢,則RSI=0,所以RSI當行情出現大空頭時,RSI會趨近其下限0。但一般而言,市場行情總在上述二個極端狀況之間,因此RSI值會界在0~100間。數值越大,代表買方力道越強。


3.應用原則

雖然RSI數值越大代表買方力道越強,但強弩之末總會衰竭,因此當RSI大到某一程度時通常開始代表買超現象,需注意反轉。同理,當RSI低到某一程度時,通常代表市場出現非理性的賣超現象,表示底部區已近。
(1)當RSI在50附近,代表多空力道接近。
(2)一般以70以上代表買超,30以下代表賣超。不過亦有研究認為數值應該再更往上及下方延伸方能更精確表現買超及賣超的平均水準。但買超與賣超的數值是不代表買賣訊號的,僅表示走勢的折返機率變大。
(3)由於RSI可以視為一領先指標,故當RSI指標與盤勢發生背離時,則代表盤勢即將反轉,為買進或賣出的訊號。當股價創新高或新低,但RSI並沒有配合創新高或新低時,代表盤勢即將發生回檔或反彈。
(4)可由RSI所形成的W底或M頭等型態來作為買賣依據。
(5)由於RSI為一敏感的指標,因此可以作其長天期均線來運用。以RSI線是否突破或跌破RSI均線來作分析。當RSI向上突破RSI均線時,則為買進訊號,而RSI跌破RSI均線時,則為賣出訊號。

4.缺點

(1)RSI指標在高檔或低檔有時會有鈍化的現象。因此會發生過早賣出或買進。
(2)RSI沒有明顯規則性的買進或賣出訊號。當指標在高檔或時,僅能說明情行反轉的可能性增高,但並沒有辦法進一步明確的指出時點。
(3)一般而言,RSI的背離訊號通常是事後驗證,事前很難看出。
(4)由於RSI是一種比率的指標,因此在趨勢分析的能力上會較弱。

5.補救措施

可利用長天期的RSI均線與RSI線的關係來作買賣訊號判斷。或是以RSI值為樣本,去計算其KD值來求得買賣訊號。

VR成交量比率指標

1.公式

VR= (Qu_n + Qf_n / 2) / (Qd_n + Qf_n / 2)
其中Qu_n代表 n日內上漲天的成交總量
Qd_n代表 n日內下跌天的成交總量
Qf_n代表n日內股價平盤的成交總量
而n 為參數,n不可設定太短,否則常會使VR失去意義。
一般設定為26

2.意義

成交量比率指標VR主要的理論基礎是通常量為價的先行指標,因此觀察上漲與下跌的成交量變化,可作為研判行情的依據。一般而言,底部區與高點區時的買賣盤行為均會由成交量表現出來,因此成交量比率指標適合作買超與賣超的研判。VR指標是用上漲天的量除上下跌天的量,因此這亦是一種相對強弱的概念。

3.應用原則

根據研究,在底部區時VR多在40%以下,而在多頭行情時,VR會超過260%。不過每檔股票特性不同,數值亦各異。但一般而言,VR在40%以下可視為底部量,高過450%可視為頭部。
(1)當VR開始上升但股價未動時,即呈現背離,此時是買進訊號。
(2)當VR超過450%時,很可能會出現多頭後繼無力的情況,應伺機賣出。

4.缺點

(1)VR指標在低檔時的訊號較為可靠,由於VR的值並沒有上限,因此在研判頭部會較為困難。亦即用VR指標較難掌握賣點。
(2)由於VR是二個數字相除,因此當大多頭或大空頭時,股價連續上漲或連續下跌會導致VR值發生趨向無限大或零的情況,使得指標無參考意義。為避免此情況發生,選擇較長時間的計算時期將較可避免此情況發生。

5.補救措施
配合其他指標使用。

OBV能量潮指標

1.公式:

傳統OBV_t = Σ成交量_i * (-1)^k , I=1 to t
其中i=0到t, k=偶數 if C_i > C_[i-1], 即當日上漲情況則成交量為正號
=奇數 if C _i > C_[i-1], 即當日下跌情況則成交量為負號
但若股價收平盤,則當日之成交量不計算。
例如:成交量如下表,則每日的OBV值如下表
收盤價
漲跌
成交量
OBV
6/1
117
--
3537
--
6/2
125
+8
6311
6311
6/3
124
-1
4181
2130
6/4
128.5
+3.5
4237
6367
6/5
133.5
+5
5904
12271
6/7
128
-5.5
4316
7955
修正OBV_t = 成交量_t* 淨支撐_t
其中i=0到t, 淨支撐_i = (C_i - L_i)/(H_i - L_i)
例如:
收盤價C
最高價H
最低價L
成交量
(C-L)/(H-L)
OBV
6/1
117
120.5
117
3537
0.0000
-
6/2
125
125
120.5
6311
1.0000
6,3 11
6/3
124
128.5
123
4181
0.1818
760
6/4
128.5
128.5
124
4237
1.0000
4,237
6/5
133.5
136
127.5
5904
0.7059
4,168
6/7
128
134
124.5
4316
0.3684
1,590
2.意義:
OBV為一測度量能的指標,或人氣的指標,主要在衡量買盤力道的強度。以傳統OBV而言,其意義為將上漲當日的全部成交量當作買盤,將下跌當日的全部成交量當作賣盤,所得到的累計淨買盤即為傳統OBV,以計算淨買盤,用以對量能作測度。但此法缺點在於易將賣盤算成買盤。例如股價由高點下殺後只剩小漲的情況時,直觀上當日籌碼是屬於賣盤,但因其小漲,會被計入買盤。
而修正OBV則引入支撐觀念,以改進傳統的缺點。修正OBV將當日收盤價高於最低價的比率部分當作買盤(多頭力量),以計算人氣聚集程度,以判斷買方勢力的強弱,作為後勢的判斷依據。以此法計算之OBV,為免其過度波動,通常可採用12日移動平均值以平滑之。

3.應用原則

OBV指標的使用必須配合股價走勢,才具有判斷意義。OBV可用以判斷籌碼是趨於集中(accumulation)或分散(distribution),尤其是股價處於盤整時。
(1)當股價盤整或小跌時,OBV卻呈現大增的情況時,則顯示市場可能有人在作集中籌碼的動作。這個情況可視為買進訊號。
(2)當股價在上漲情況,但OBV卻在下降時,則顯示市場籌碼正在分散,主力出貨的可能性高。為賣出訊號。
(3)股價盤整許久時,當股價出現突破時,需配合OBV來檢視成交量是否伴隨著股價上漲而擴大。如果是,才是有效突破,則此時為買進訊號。
4.缺點

如前所述,傳統OBV是以漲跌來作為買賣力道的依據,而沒有考量到當日股價的走勢。例如股價若先開高大漲後被下殺,收盤時僅小漲時,則直觀上此時的量應屬於賣盤而非買盤,然而依照傳統OBV的計算方式則因其小漲而被計入買盤,最後會產生誤導作用。也因此傳統OBV指標的正確訊號率會較低.
而修正後的OBV指標並非一累計值,因此無法有效看出主力是否在暗中吃貨,且波動性會較大,較不易看出趨勢。

5.補救措施
傳統OBV的缺點除了用修正OBV代替外,尚可對判斷漲跌的價格作修正。例如以每日最高價、最低價及收盤價作平均,得到所謂需求指數,而用需求指數的漲跌來作為買賣盤的判斷依據。
而修正OBV的缺點則可使用12日移動平均值以降低其波動性。

MACD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

1.公式:
求算方式如以下步驟

(1)先求價格需求指數P_t = (H_t + L_t + 2*C_t)/4 
其中H_t為t日的最高價, L_t為t日的最低價,C_t為t日的收盤價。單純的使用最高價或收盤價均不能反應當日股市參與者在某些股價下對股票的需求,因此用P_t以作為較能反應真實情況的變數。

(2)作需求指數的移動平均,取長短期二條 
En_t = En_[t-1] + 2/(1+n)*(P_t - En_[t-1]) 
即En_t為P_t的n天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EMA)
而n值則一般取12及26. 即
E12_t = E12_[t-1] + 2/13 * (P_t - E12_[t-1]) 為P_t的12天平滑移動平均
E26_t = E26_[t-1] + 2/27 * (P_t - E26_[t-1]) 為P_t的26天平滑移動平均
(3)DIF_t = En_t - Em_t , 取長短期二條線的離差
(4)MACD_t = MACD_[t-1] + 2/(1+h)* ( DIF_t - MACD_[t-1])
即MACD 為 DIF的h天EMA, 再作一次平滑移動平均。


2.意義:

MACD是價格指標的重要工具。其利用利用快慢二條(快線:DIF,慢線:MACD)移動平均線的變化作為盤勢的研判指標,具有確認中長期波段走勢並找尋短線買賣點的功能。MACD的原理在於以長天期(慢的)移動平均線來作為大趨勢基準,而以短天期(快的)移動平均線作為趨勢變化的判定,所以當快的移動平均線與慢的移動平均線二者交會時,代表趨勢已發生反轉.MACD是確立波段趨勢的重要指標。
當行情出現上漲情況時,短天的P_t移動平均會先反應向上,造成短天與長天的離差DIF開始擴大。而這時代表較長趨勢的MACD仍沿舊趨勢移動,於是造成DIF與MACD交叉.買賣訊號發生。
由於其是使用指數型移動平均(EMA)方式求得,因此具有時間近者給較重權值。如此更具掌握短期訊號性質。而由計算過程可知MACD是經過二次平滑移動平均過程所求得的值,這樣的程序可以消除掉許多移動平均經常會出現的假訊號缺點。




3.應用原則:

(1)DIF與MACD交叉時,顯示趨勢形成,波段走勢確立。
(2)當DIF由MACD下方往上方突破時,表示短天與長天的需求指數擴大,市場逐漸熱絡,為買進波段的確立。
(3)當DIF由MACD上方往下方跌破時,為賣出波段的確立。
(4)短線買賣點則檢視柱線OSC=DIF-MACD,接近0時為短線買進或賣出訊號。
Ⅰ.當柱線由負轉正時為買進訊號
Ⅱ.當柱線由正轉負時為賣出訊號

(5)當OSC與股價走勢背離時為買賣訊號。
Ⅰ.當股價連續創新高但OSC沒有創新高時為負背離-賣出訊號.這是因為如果OSC沒有隨著創新高時,代表著DIF不夠強,亦即需求指數有逐漸散離的先兆,因此這時是賣出訊號。
Ⅱ.當股價連續創新低但OSC沒有創新低時為正背離-買出訊號
而(4)與(5)二者相輔助使用。

4.缺點:
(1)MACD屬於落後指標,因此用於確認波段走勢而非預測波段走勢.
(2)遇到盤整格局時獲利效果不佳.
(3)無法預知高低點
5.補救措施:
搭配其他領先指標使用,如量能指標。

逆時鐘曲線(二)

(3)應用原則
Ⅰ.由於價格與成交量的波動性均相當高,因此一般在繪製逆時鐘曲線時,通常會先將價格與成交量取其移動平均,將小趨勢的波動性給消除掉,而得到較純的趨勢資訊。視研究的循環週期而取適當的移動平均。例如,欲觀察一個完整的循環趨勢,則可取24日(月線)移動平均價格及24日移動平均成交量作為觀察數值。
Ⅱ.將均價與均量視為一組數對(或一個平面座標點),點入「量-價圖」中。並依照每個點實際的發生順序用直線連接起來,便會出現一個大致以逆時鐘方向旋轉的價量圖形。

Ⅲ.持續觀察記錄曲線。當曲線繞到左下角時,須靜待盤勢落底。當發生曲線由左下角開始向右上方延伸時,則表示市場出現變化,新的多頭將開始,為買進訊號。同理,當曲線開始自右上角向左延伸時,表示投資者開始產生觀望,為空頭的徵兆,此時為賣出時點。
(4)缺點
逆時鐘曲線所繪得的圖形有時會發生曲線糾結,不易判斷所屬期間。
(5)補救措施
取適當的移動平均期間及適當的樣本長度,以專注於所研究的目標。最好是將每個循環的資料分別繪圖,以免各個循環間的點彼此干擾。

由上圖看出,由於取樣的樣本跨了二個循環,因此造成逆時鐘曲線糾結在一起,而無法辨識方向。這時候應該將資料分期取樣作圖,或用更長的移動平均,以觀察高層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