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3)

在進行期貨避險時,除指數期貨之避險功能( 2 )中所提及的事項外,還有諸多事項需要特別注意,詳述如下:

平倉時機

對於保守的投資人,只要短期趨勢未見明朗抑或下跌趨勢仍未結束,都應有犧牲該期間可能的獲利,並死抱著期貨避險部位的打算,至於較積極的避險者,最有利的期貨回補時機,當然是盤勢翻空為多的轉折點,不過以常人來做的判斷,可能沒辦法這麼精準,較可行的方式是,在進場避險的同時,便設定底部可能的區間,一旦達到預期的避險效果,就無需眷戀,隨時準備獲利出場,當然較有利的平倉價位,是期貨價格與現貨指數發生逆價差(即期貨價格小於現貨指數)的時候。

換月操作(Roll over)

期貨合約是的到期日為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此一設計有可能嚴重影響到避險策略及效果,不過投資人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市場上永遠有三個連續近月的期約可供應用,只是通常最近月份的期約流動性較好。另外,當避險者的避險期間跨越近月期約的到期日時,可以透過回補近月放空遠月的方式維持避險部位,然而,做此動作有一因素需要考量,即遠月與近月合約應有之合理價差。

一般而言,資金成本(carrying costs)是遠月期約應該高於近月期約的主要差距來源,假設目前近月期約價格為5000點,而某投資人單月利息成本0.7%,則合理之遠月期約價格應為5035點(= 5000 * (1+0.7%)),因此,如果投資人想延續避險策略,買回近月持續放空遠月期約,就需留意兩期約價格之合理差距,以免徒增避險成本。

保證金追繳(Margin call)

有時候投資人可能會在放空後遇到指數短期仍舊上漲的情況,果真如此,投資人必須考慮認錯停損,或認為僅是短期現象毋須在意,如果是後者,投資人將面臨須將保險金補足至原始保證金以上,對於流動現金有限的人而言,此一交易機制很容易造成困擾,不得不慎。

不穩定的beta值

通常,beta值很可能隨個股或指數基本面或結構性的改變而產生劇烈變化,再者,以過去的股價資料計算而得的beta值,不見得能完全反應未來避險期間真實的beta值,此些因素皆會影響避險效果,對於想要百分之百避險的投資人而言,隨時檢視手中股票組合的beta值並適度調整避險部位,會是較為安全的作法。

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

股票組合與現貨指數的追蹤誤差,可以經由某一抽樣期間兩者的報酬率差距作為判斷依據,假設某投資人其股票組合在避險期間的報酬率是下跌5%,而現貨指數及期貨同步下跌7%,則投資人將因持股表現相對強勢,而在避險過程中多賺了2%的追蹤誤差,由此看來,追蹤誤差不一定對投資人不利,它很有可能反倒是一個好處。事實上,在進行股票組合與指數報酬率回歸分析時,除了可以得到beta值之外,常數項即為追蹤誤差,而且如果該常數值為正數,代表該期間股票組合的表現優於大盤。